在来日本之前,有个来过日本几次的同学跟我聊了好多关于日本的事,关于日本的建设。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你会发现一个高人口密度的国家如何处理因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来到了这个国家。
明治时代“脱亚入欧”使得日本在制度、历法和国家建设等方面效仿西方,但是在城市街巷和市民生活上,深受中国影响的大和文化依然维持着东方式的含蓄和精致。走在京都的小街小巷中有一种在苏州的感觉,鸭川就像苏州河一样,街巷面貌和感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主要是那种属于街巷的宁静感。
在东京那几天,感触最深的就是世界大都市的繁华和生活小巷子宁静的共存。城市的大街是属于现代速度的场所,极为宽敞的大道和国际式的霸道建筑营造了现代的尺度——人相对于环境只在局部具有尺度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只活动于街道一隅,这也是现代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资源集中,人与环境资源的综合必然造成城市大尺度的诞生。大城市的形成是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但是大城市也会产生诸多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街头犯罪等等。
在东京不仅有大城市的繁忙同时有着属于小城市的市井气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作者始终强调良好的社区和相熟的街巷邻里远比大尺度的公园和广场能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活力。在东京,这种想法被实践完美的诠释了。只要偏离城市主干道,很轻易的便进入了市井小巷,五到八米的街道宽度,两三层的临街建筑,小咖啡馆、餐厅以及诊所等等居家经营的店面沿街设置,或许每一家都很狭小但是都很精致,精致到门把手、小台阶的装修。这些小建筑干净整洁,但是可以看出有不少年份,可以知道的是这一条条小巷的居住者都是相熟的。这样稳定的社区有着生活的活力,会有很多记忆深刻的城市印象在其中——地缘。
在来日本之前,心中对于完美都市的定义是像巴黎一样的新老城区分离,苏州便是仿照这种形式建设的,具有历史和传统意义的老城区尽量保持原貌,对新建筑进行限高。在城市的另一侧,一片尚未建设过的土地上建设满足现代生产要求的新城。东方之门(大秋裤)就像德方斯大门一样标示着过去和现在。在东京看到的是另一番情景。东京塔控制着东京的天际线,数个面积甚大的公园担当着城市之肺的作用,大街与小巷和谐相处。但是其中充满了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过千万人口的东京如何做到市区内的建筑的低容积率?集约的商业综合体对于小巷的侵略是如此之微!既不宽也不多的城市主干道是是如何满足这样大的都市的交通问题?街头犯罪和环境污染为什么没有在这个城市肆虐?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审视东京这座城市。
东京很大,主城区和周边的卫星城居住着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东京最为令人称赞的便是其复杂的地下系统,整的东京的地下世界几乎可以看成是东京地上的倒影,或许正是这繁华的地下早就的现在东京在“城市病”中的游刃有余。
“疏散城市中心”,便捷的轨道交通将城市中居住问题疏散到城市近郊。电车的便捷,为城市交通减负。一次夜归,在小田急线的上原站看到满满一车的“特急”将人流从东京疏散。在上海,新修的轨道交通线路连接了上海周边的区域,大批为上海这座城市服务的人群便在这里安家置业。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的从容和承载力会日渐增长。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日本的最新消息,欢迎关注百利天下日本留学公众号。
– 留学必备工具 –
▌添加百小侃微信号bailitopJP,陪伴你的留学成长
▌公众号对话框输入数字,即可查看
【7】院校库【8】专业库
【9】案例库【10】排名库
▼点击“阅读原文”高端定制你的个性留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