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在地理上距离日本十分遥远,但是中东却被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您可能会说了,当然嘛,因为日本需要中东的石油。没错,但也不完全对。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尽管日本需要每天都从中东进口大量的石油,特别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日本成为了中东石油最主要的买家之一,中东每年近五分之一的原油都出口给了日本;同时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1970年,在日本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到了80%,而其中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又高达87%。所有有人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中东石油的基础上的,日本经济奇迹可以称为石油奇迹。然而,尽管日本高度依赖中东石油进口,但当时的日本与中东产油国之间却仅仅是个买卖的关系,你给钱,我卖油,货款两清互不相欠。在那个时候,中东并不在日本外交政策的关注重点之中。
事情真的起了变化是在1973年。在那一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不满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国家拿起自己的石油做武器,对西方国家发起了石油禁运,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在政治上追随美国,没有独立中东政策的日本,自然也成为了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打击对象。当时阿拉伯石油输出国除了大幅度提高油价外,还把石油出口对象划分为“敌对、中立和友好”三类,美国和荷兰被列为敌对,完全禁止出口,而日本被认为虽然表面上中立,实则追随美国,所以被限制石油出口。
石油的短缺和国际油价的暴涨,第一次让日本人尝到了石油带来的苦头,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是原材料价格升高导致物价飞涨,1974年的批发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1973年上涨了31.4%和24.5%,这个涨幅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物价猛涨的同时,企业的开工率在下降,失业率激增,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让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严重恶化。1972年日本的国际收支是盈余66亿,到危机后的1974年一下子变成了赤字44亿。1972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是10%,1973年直接降到了零。所以,当时的日本舆论惊呼,持续了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一夜间就消失了。
这次危机深深地惊醒了日本社会,让他们意识到看似强大的日本是如此的脆弱。这次危机让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中东政策。1973年以前,日本的中东政策就是追随美国,听从美国人的指挥棒,但是会温和一点,不会直接冲在支持以色列的第一线,在需要政治表态的时候尽可能和稀泥,打马虎眼。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反思了自己的中东政策,认为自己错误的估计了自身的处境,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1973年以后的日本,在对待中东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个大转弯。从前每逢中东爆发冲突,日本的立场就是不痛不痒、不偏不倚的声明“我国希望战火能尽早停止,我国希望以1967年安理会的242号决议为基础,实现地区公正和永久的和平。”这种话等于废话,中东战争都打了四场了,这个决议能得到落实还用得着打仗吗?这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这条路走不通了,阿拉伯国家不再接受打马虎眼,逼着日本表态,不允许再表面中立,实际站在美国阵营支持以色列。经过一番反思,一贯滑头的日本政府不得不痛下决心,开始重视搞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积极向阿拉伯国家释放“善意”:首先就是不惜忤逆美国的意志,对巴勒斯坦建国进行政治支持,同时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这样做虽然缓和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只是从置身事外的中立变成了花钱讨好,日本在中东地区仍然没有什么话语权。对于这种状态,日本舆论用“乞油时代”来形容。“乞油”这个用词很生动:花钱乞求中东国家别断了自己的石油供应。除了每年都要给阿拉伯国家提供巨额的ODA贷款,每逢出事儿还要出钱买单,1990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出兵,日本买单,但是这笔130亿美元的支票刷得同样没啥存在感,海湾战争之后日本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仍然微乎其微,只有人记住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横扫伊拉克,解放科威特,根本没人记得还有日本这个最大的金主。
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如何结束“乞油时代”,真正摆脱在中东的外交被动,建立属于自己的地区影响力,就成了摆在大国意识逐渐觉醒的日本人面前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