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摄影比赛的奖品是日本自由行往返机票,于是匆忙之间就踏上了这片从未涉足的土地。
北京直飞东京,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很多名词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的差别,“东京”狭义上指东京都、旧东京府或东京都区部,广义可以泛指东京都市圈,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2017年,东京都区部人口946万,东京都市圈则达到3700万人。都市圈的概念,在1956年日本出台的《首都圈整备法》中便提出。
这里是银座附近的十几层楼高度,为后面俯视东京的视角预热一下。
银座(英文Ginza,日文ぎんざ)是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有“东京的心脏”之称。
被誉为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和纽约的第五大街。
据称这里是早年由填海造陆形成的,而如今的地价早已经达到每平米百万(折合人民币)的量级。
16mm广角视野+慢门,画面上,建筑是静止的;车,可以留下轨迹;人,全部被忽略。
在这么繁华的地段,俯视人行横道斑马线,也可以拍出极简风格的街拍作品。
由10几层的高度,向下俯视,使用长焦(190mm)排除周边的干扰,在一个雨天,拍摄到极简风格。
在这个视野范围,人,成为了鲜活的个体,画面的主角,我们可以看清他们的动作。他们是数千万东京人口之中的两个个体。
下面带领各位在三处不同位置,俯视东京。
这是第一处——森美术馆城市观景台。东京城市观景台(Tokyo City View),又被称作摩天画廊,与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相邻。在这里,可以俯视东京,可以眺望东京塔。
和之前银座10几楼高度相比,这里的视角显然已经大大超越。
不远处,画面中央,就是著名的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的东京塔(332.6米)。东京塔1958年10月14日竣工,成为东京第一高建筑物。2012年2月29日东京晴空塔(634米,稍后我们要去的地方)建成之后退居第二位。
在这里,使用和人眼透视效果接近的中等焦段(70mm),可以看到交通主动脉分隔的大地块,房屋密集的排列,高度差别不大,已经有一些密不透风的感觉。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就是这种感觉。
接近的焦段(90mm),略有高低错落,左侧较低,右侧普遍高一些,这里是道路隔开的两个世界。
左侧是经典的密路网小地块矮房子,右侧是高楼大厦略多的地方。
长焦(240mm)视野下,一处非常有意思的建筑。
左右两组明显同样的风格,但高矮各异。
白色的外观很显眼,而错落有致的结构设计,更显不凡。
第二处——东京晴空塔,又译为东京天空树(Sky Tree),在迪拜的哈利法塔(828米)建成之前,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世界第一高塔位置。从底部仰望,可见壮观之感。
晴空塔与之前的东京城市观景台相比,高度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广角(35mm)的视角之下,似乎整个东京,尽收眼底。
视野内的场景,也更让人震撼,似乎在一条河对岸,完全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毫无空地可寻,仅左侧远处,有一些绿地和高耸的建筑。
更广的视角(16mm)之下,更显宽广,更是一望无际的城市景观,看到两条河流的交汇,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大片密集的房子。
70mm焦段下,视野变窄,但建筑比广角显得更加密集。裁掉周边的信息,似乎沉入了乐高玩具一般的小方块构造。
由此可以想象,人类几千年的活动,最终凝结成如此规模的城市群,都市圈。数千万的人口,生活在这个摊大饼一样越来越大的区域,大到每一栋房子都像是一粒芝麻。
170mm焦段,可以远眺河流上的桥梁,新的视野似乎对城市结构又有新的解读。密集的窗口似乎可以浮现出来,让画面结构多了一个层次。但“渺小”的人,依然无法看清;车,仅仅隐约可见。
180mm,与上图类似,但主角变成了线条,不在是密集的点。
线条展示了城市依存的自然痕迹——河流,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人为痕迹——交通线路。交通承载了数千万人口的迁徙移动,也许每天都有两次——上班和下班。交通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了空间的格局。
最后一处,在东京都市圈外围——横滨。横滨地标大厦(Landmark Tower)高295.8米,在273米设有观景台。在晚上登上了这个大楼的观景层,同样非常震撼。
16mm广角镜头视野下,世界上也能排的上名次的大规模人工港口——横滨港被都市圈包围,在大楼和摩天轮的点缀下,这里的城市面孔似乎更加生动鲜活。虽然时至今日,世界大港排名已经不见日本港口的影子,但这繁华依然动人心魄,成为都市发展的又一典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