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
过生日懒得组织聚会
公司团建懒得参加
喜宴吃到麻木,后来干脆只随份子不赴宴
歇班放假只想葛优瘫,电话响起,心也跟着“咯噔”
乘坐公交车旁边有空位,看到一波乘客上车虽然会把包抱起来,但还是会在心里默默祈祷“不要坐我旁边,不要坐我旁边….”
但不巧,那哥们一屁股就坐在了那里,更不巧的是,他是个话痨,出于礼貌,你也会“嗯嗯啊啊”地应答。
等到这哥们说:“加个微信呗。”一个尬笑回应,“对不起,我们不熟。”
因为,微信加了就更来劲了,继续保持礼貌吗?唉,太累了。
以上行为者,统称“精芬”。
丸子君没去过芬兰,但据说芬兰排队的情形,是这样的:
其实,现在的丸子君也算是半个“精芬”,什么人脉,什么朋友圈,从不刻意拓展,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应该就是所谓的“佛系”青年了。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感觉挺好。
早年去日本之前,丸子我认为日本人服务态度那么好,想必人民也很热情,加上自己还算凑合的颜,应该很快就能交上一大堆朋友吧。
然鹅…东京的生活根本不“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走走停停,怎一个寂寞了得。一年后,丸子君终于也有了两三好友,并至今仍有联系。
在这个初次见面动不动就问“年龄、职业、身份”的时代,靠佛系交友建立的友谊倒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也是丸子君的性格和日本的文化歪打正着,后来了解到日本江户时代“三不问”文化时才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三不问”指的是不问年龄、职业、地位。江户时代的人以“粹”的精神生活,为的是要求得生活愉快、愉悦。他们认为人与人间的来往不要被这三项事物束缚。
那个时代的江户町龙蛇混杂。人们的出身、成长、职业以及收入都可以是差天共地,各种不同出身背景的人就在此处居住在一起。虽然在那个时代有武家和町人之分,但武家和町人共同出席活动的情况还是常有的。
在这种场合下,不直接询问初次见面的人的三件事就是年龄、职业、地位。同时,他们也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本名,而是以暂时的名字互相称呼。暂时的名字通常都以外表或行为举止来取绰号,可以说是一种昵称,但是绰号也是不能乱取的,在不知道对方的绰号时,会等待有熟人介绍,然后默默记在心中。
“三不问”的出现就是为了交往时不被阶级身份而局限的规矩。
随着历史地发展,日本人越来越重视重视阶级,从语言中的敬语便可以得知,要根据年龄、职业、地位这三件事来调整如何和这个人相处。
日本社会的大层面阶级分明,但现在大多年轻人还是希望建立纯粹的友谊,没有分类,没有标榜,没有标签,没有框架束缚自己、束缚别人。
工作本就很累了,实在没有精力去维系无用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