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日本片假名比平假名用的频繁? | 日本观察

7bdaf753beb2590e7ea1c35b791635be.gif

原先我们讲过古日本多采用万叶假名作为书写的方式,那么随着日语的不断发展,也就出现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而后也就逐步不采用万叶假名这种形式了。

但是小编在这里要讲的一点是,古日本曾经有段时间片假名比平假名要使用的更为频繁,尤其是在明治和大正年间,助词和日语汉字后面的标注假名有用片假名和平假名书写的两种不同的情况,当然现在全都是采用平假名去标注发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7614064bc2002e8aaaf7c3885f5dc920.jpeg

在平安时代,片假名作为汉文训读的辅助符号而成立,所以当时的日本人都认为只有是做学问和著书立作的人才会这样做,并且这种情况时间持续还很长,从幕府末期一直持续到了明治和大正年代。

c62bcd2bcdf6a6f5c6a42b8ff7510331.jpeg

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懂得知识的人依旧是上层阶级,他们依旧牢牢的把控着知识和知识的传播,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一般采用的文字书写方式是日语汉文和汉文直译体。

而大家也知道,这样的书写形式少不了采用假名给汉字标注的这一过程。

在当时来看,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论文”和“文章”都采用“汉字标注片假名”的形式来展现,久而久之,这种形式就逐渐的变成“高学历”和“饱读诗书”的代名词。

30946adb33493211f5c143ac65ad5b88.jpeg

因此这种形式逐渐的在日本高知识分子中所确定和发扬光大,并且用于了学校课堂,也就是日本的未来上,“汉字标注片假名”这种形式被逐渐用于江户时代的老师课本教科书,乃至于学习誊抄都会使用这种形式,因此被逐步确立下来。

而后在继承了这个习惯后,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的论说性文章、学问性文章、翻译书和启蒙书籍都采用了这种形式来书写。

另外,论说性文章和启蒙性书籍的阅读对象增加后,不仅是生硬的文章,就连口语要素强烈的文言文和言文一致文等通俗文章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

因此在这段时间中,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片假名使用次数和频率尤其多的原因所在了。

e3e49c760446124761d017a65fb04b54.jpeg

我们从另一方面分析,除了效仿平安时期的物语的文章,也就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和文”,言文一致文和软文型文言文中追求通俗易懂的文章、问答文和戏作等百姓语言,也就是日文俗语中都使用这样平假名占据绝对多的使用权的形式。

另外,在小说和故事性的文章中,这种情况也很多。

类似小编曾经提到的《竹取物语》就是典型采用这种形式而书写的。

e32b7355843834d620e9cdb37f0d0b18.jpeg

而后,时间拐点来到明治初期,日本的文章就大致分为两大门派,如果文章比较生硬,或者佶屈聱牙,偏向于研究类的文章则多采用“汉字用片假名标注”的情况。

如果是通俗易懂的文学类小说的话则大多采用“汉字用平假名标注”的情况。

于是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生硬”成为了很大的难题,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4fb9ceca2ebe4047813565fdd5e1ba4c.jpeg

无奈,虽然学术性文章含金量很高,但是毕竟是少数,最后是老人和小孩经常使用的“汉字用平假名标注”的方法占据了上风,因为这样的话哪怕是老人和小孩都能顺利看懂了。

于是从此以后,所有的问章逐步都采用“平假名标注汉字”,片假名的标注也就越来越少了。

05f70ee2aec1dd04a9cb31786f8f1b4c.gif

日本物语

前身为日本战国历史文化社区浪人御所“看日大本营”(2006年创栏)与日本视角(JPSOO.COM)旗下APP联合发行。旨在以文化、历史、旅游、教育、匠人等角度,阐述中日之间的差异引发用户思考,促进中国年青人对日本的全新认知,希望能有态度、有深度地传递有用的知识。

a50e5ffee8bdd61078cf7b01230d2c91.gif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