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奥之细道丨行走在文化苦旅的俳圣芭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了解最新日本消息~

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这是《奥之细道》开篇的一句话。《奥の细道》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俳圣”松尾芭蕉的纪行之作,也是芭蕉最为著名的俳句代表作,今天我们就通过日本著名的俳圣松尾芭蕉,来了解一下奥之细道以及和俳句相关的文化吧。

俳句小常识

在日本,除了汉诗,还有哪些本土的诗歌形式呢?

自古以来,日本的和歌就很流行,由此也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和歌作品,如长歌、短歌、片歌等多种形式 。其中由三十一音构成的“五、七、五、七、七”这种形式的短歌,是由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创作出来的,著名的《小仓百人一首》中收录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短歌。

到了室町时代,从短歌之中诞生了“连歌”。连歌的第一句(五、七、五)被称为发句,是连歌中极为重要的一句。

后来,人们开始独立欣赏发句,于是慢慢地,这个发句就逐渐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俳句。不过同样格式的短句,有的也被称为“川柳”,俳句和川柳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句中是否使用了“季语”。

季语是什么呢?

“所谓季语就是表示季节的词语。由于俳句音数有限,因此,在俳句中使用的季语不一定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只要是能表达多数人对于季节的共通感受的词语,就可以算作季语。比如用樱花表示春天,用蝉表示夏天,用枫叶表示秋天,用雪表示冬天等。”

俳句虽短,也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而且俳句通常表达的都是一种深邃的意境,因此把俳句翻译成中文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在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俳句家有不少,今天的主角松尾芭蕉就是其中之一。他最大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到了顶峰,被誉为日本“俳圣”。他为了获得灵感,在日本各地漫游,甚至曾前往北方的荒野。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他生活经验的影响,以物抒情是他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

俳圣芭蕉

芭蕉本名松尾宗房,1644年生于伊贺上野(今三重县上野市)。他的父亲是伊贺上野藤堂新七郎的家臣,是一个下级的武士。

芭蕉自幼是新七郎之子藤堂良忠的侍童,良忠学习贞门俳谐,师从学者北村季吟,因此芭蕉也就学于季吟。

23岁时,良忠去世,芭蕉因此离开主家,在之后的6年间,以京都为中心,一边继续学习贞门俳谐,一边过着自由的生活。

1672年,芭蕉远赴江户,出版了俳谐起句集《贝炊》。这部起句集除芭蕉的起句外,还收录和他同乡的很多人的作品,由他来撰写评语。当时,芭蕉年仅29岁,而在俳句界的地位已然很高了。  

1680年,他的弟子给他建了第一处住所,命名为芭蕉庵。从此,芭蕉就以专业俳谐师身份立足于世。之后出版的俳谐选集《俳谐次韵》和《虚栗》等,逐渐增加了闲寂恬淡的韵味,如“乌鸦立枯枝,秋暮正迟迟*”,就是这一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句。

Related Post

*枯枝かれえだに烏からすのとまりたるや秋あきの暮くれ

1684年,芭蕉结束东海道一带的游历后,完成俳谐纪行集《荒野纪行》,他的俳谐选集《冬日》也于同年出版,从此逐步树立被称为“蕉风”的独特风格。

1687年秋,他起程游历常陆的鹿岛,1688年返回江户。这次游历的成果,就是后来陆续出版的俳谐纪行集《鹿岛纪行》、《笈中小札》和《更科纪行》。

1689年3月,他又开始了历经7个月的陆奥各地的漫游,并有著名的俳谐纪行集《奥之细道》问世。随后,再以故乡伊贺为中心遍访伊势、奈良、近江一带。

1690年住进石山深处的幻住庵。当年秋季,写出了俳谐文集《幻住庵记》。

几年的徒步游历,使芭蕉的风格增加了深沉悲凉的情调。1691年完成他提倡的“色润情潜”、“怜世”和“幽深”风格的代表作俳谐集《猿蓑》,卷首佳句“初飞冬雨,猿犹似想小蓑衣*”,一般认为是代表这种风格的杰作。

*初はつ時し雨ぐれ猿さるも小こ蓑みのを欲ほしげなり

1691年末,芭蕉返回江户暂住,在这期间,他的创作从《奥之细道》的恬淡圆熟走向《木炭草袋》的明快流畅。他的本意是“心深悟而归俗”,把色润情潜和怜世的美融于世俗中,在艺术上追求更高的飞跃。

芭蕉最后一次出游,是1694年5月的四国之行,之后原定9月在大阪参加俳宴,因病未能出席,10月就病逝于大阪。

而后出版的芭蕉俳谐总集《芭蕉七部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芭蕉俳谐风格的变化和发展。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的作品被日本近代文学家推崇为俳谐的典范。

奥之细道

纵观芭蕉一生,创作了多部俳谐集,那为什么后人会对《奥之细道》这一部情有独钟呢?

首先,从艺术角度看,奥之细道这部作品完美体现了芭蕉的“无常观”,即时间无常、空间无常、人生无常。芭蕉在旅途中,遇到季节的更迭、物序的变换,无一遗漏地体现在了这部作品里。

另外,在当时的时代,既没有公路,也没有地图,遍历日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像“东海道五十三次”一样,作品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旅游散文集,对于当时乃至后世的旅行者都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因此也就被后世传诵至今。

现在,众多《奥之细道》的研究者,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翻译成《奥之小路》,虽然前者听起来更有文学气息、饱含禅意,但是后者可能更符合芭蕉当时的心境。

在《奥之细道》开篇的两句之后,芭蕉这样写道:“有浮其生涯于舟上,或执其马鞭以迎老者,日日行驿而以旅次为家*”,由此可见,《奥之细道》也能算是芭蕉“人生如旅”的集中体现了。

*舟ふねの上うえに生涯しょうがいを浮うかべ、馬うまのの口くちとらへえて老おいをを迎むかふうる者ものは、日ひ々び旅たびにして旅たびを栖すみかとす。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