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彼岸花,真的开在黄泉吗?|| 探访日本最大的彼岸花海


长在路边的火,飞在天上的星,开在秋风中的花。

春花秋月。

在接近每年月亮最圆满的时候,总有一种花像一团团火焰一般不知不觉地在路边燃烧起来。我们常讲“春花秋月”,但这种花却开在秋分之后的“彼岸季节”,故名彼岸花。除却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与仲秋的结合让这种花自然地带上了苍凉的神秘感。

神话和佛教的斑驳投射也让它成为了冥界与轮回的代名词,以至于在许多中国人和日本人心中,从生的此岸到死的彼岸,无非就是一片花,一条路,一条河。

这片花在现实中找得到吗?

在埼玉的巾着田,有日本最大的彼岸花群生地—约500万株彼岸花在3.4公顷的土地上肆意盛开,仿佛血色火焰从天而降,点燃异样的彼岸世界。

“彼岸”一般的巾着田

巾着田位于日本埼玉县日高市高丽乡。

高丽这个名字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它并不是与朝鲜半岛的“高丽”或“高句丽”恰好同名,这里与朝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元668年大唐与新罗联合灭百济,大量朝鲜人渡来日本躲避战乱。716年日本朝廷将这些朝鲜遗民统一安置在武蔵国高丽郡—也就是如今的高丽乡。

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在走出高丽车站后、会看到下图左边的【长栍】—常见于朝鲜半岛的用以除魔祈福的地标物。

沿着路牌向巾着田方向,途经高丽神社,巾着田就在不远处了。

(▼沿路的农家会将自家产的农作物沿路贩卖,其中不乏一些在东京的超市并不容易买到的蔬菜)

巾着田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以五百万株的彼岸花放射巨大魅力,吸引着来自关东地区的大量游客,以至于巾着田几乎已经成为彼岸花的代名词。

(途经换乘的西武池袋线饭能站)

距离这里最近的车站是西武池袋线高丽站,从车站徒步约15分钟即可抵达【巾着田曼珠沙华公园】。

沿路时而出现的花丛虽然耀眼夺目,但和一望无际的彼岸花海相比沿途风光只能算是预告片。

巾着田曼珠沙华公园蜿蜒在高丽川边,这一幕场景仿佛将奈河与黄泉路边的接引之花的传说搬上了现实的舞台,虽然这里并没有冥界中的“著名景点”奈何桥。

步入公园的第一步,“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人群仿佛已经走在了“黄泉之路”。彼岸花从脚下向远方无限延伸,阳光从松柏的缝隙之间照射进来被过滤成一道一道的光斑、幽幽地铺在血色红毯中,一种神秘而安静的气氛从草木之间弥漫。

“死んだらこんな景色?(死了之后就是这种景色?)”一位从班长身边走过的日本老太太以玩笑的口吻这样问她的老伴,随后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由于公园内仅设置了尽可能少的路线以将所有土地都还给植物本身,所以大片的彼岸花才不会总被人流割断。这样的美丽悄无声息,摄人心魄。

就连拍摄过程也成为了一场在光影的取舍中审视内心的独特旅程。

然而,你是否想过:

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彼岸花?

为什么又叫曼珠沙华?

与往生的关系如何构建而来?

Related Post

从市井走上神坛的曼珠沙华

说起彼岸花,许多人也许首先会想到这样一句话—“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从它浓厚的网文气息应该不难看出,这句话并不出自某一部佛教经典,而是来自中二非主流横行年代的QQ空间。

那么彼岸花究竟是什么花?

彼岸花,中文学名为“红花石蒜”,俗称龙爪花、山乌毒,日文学名为“彼岸花(higanbana)”,花名取自该花开于秋季彼岸时期(秋分后三天)。地下有球形鳞茎,外包暗褐色膜质鳞被。叶带状较窄,发于夏初,落于秋末。

彼岸花球形根茎类似大葱或洋葱 || 图源http://t.cn/E76b147

彼岸花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现今广泛分布于东亚各地,中国云南大理,丽江,台湾省的太鲁阁,以及日本日高巾着田都是最著名的观赏地区。它在中国被称为“金灯、赤箭或者无义草”。最早记载约见于唐代。

晚唐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卷十九:“金灯,一曰九形,花叶不相见,俗恶人家种之,一名无义草。合离,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环之,相须而生,而实不连,以气相属,一名独摇,一名离母,言若士人所食者,合呼为赤箭。”

在中国古代,彼岸花只是一种上不得厅堂的下品花卉,时而被视作俗气与不吉的代表,是不起眼的“市井之徒”。

那么它又是如何从市井跃上神坛的呢?

也许你并不知道,彼岸花与死亡产生的神佛关联其实来自于日本,而并非中国。

石蒜的曼珠沙华之名来自《妙法莲华经·卷一》: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乱坠天华,有四华。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珠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妙法莲华经决疑》中,译者将曼珠沙华译为赤团华(文言华通花)。作为喜阴喜湿、花落叶发的放射性红色花团,石蒜的形象可以说与佛法中描述的曼珠沙华的形象最为符合,再加上它的开花期间处于日本的彼岸季节,与旧历盂兰盆节(俗称鬼节)扫墓时间颇为接近,这些因素成为让石蒜摇身一变成为曼珠沙华的关键。

此外,石蒜整株具有毒性,如果误食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生命危险(但如果以正确方式入药则是消肿止痛的良药)。

也正因为如此让石蒜在日本带上了死亡的灰暗色彩。虽然它并非原生于日本,但日本文化赋予了它冥界之花、黄泉之花的身份与凄美、转生这些意义,在日本成为了“曼珠沙华”这一抽象形象的具体实物,走上了神坛。

病树前头万木“秋”,在班长拍摄过程中目睹了在彼岸花丛中的朽木上、一只小蜥蜴猎食虫子的全过程。在这所谓的黄泉之花中上演的微小死亡戏码可以算是拍摄过程的最佳插曲了。

90年代起,彼岸花在日本文艺作品中身影渐增,也让日本民众重新调整了对彼岸花的审美,“曼珠沙华”成为了极具神秘感和文化氛围的观赏花卉。中日文化交流的繁盛,让“曼珠沙华”的这一形象和其背后的“黄泉、彼岸”等含义逐渐深入中国人心。

来自佛教的“曼珠沙华”和来自道教的“黄泉”的无缝连接,佛道融合的产物却从日本“出口转内销”再次进入中国文化中,这也变相显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彼岸花最终一跃而起,从曾经的“无义草”变成中国家喻户晓的“曼珠沙华”,享受着人们的敬畏。

在这些鬼神传说的喧嚣中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其实“忘川,三途川”之类的说法并不是中国传统,忘川来自于希腊神话,而三途川来自于传承自中国的日本佛教文化。至于孟婆最早也只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孟婆汤甚至是近代民俗的产物,在数千年的中华丧葬民俗和神话中还算太年轻。【在中国早期本土神话中其实并无地狱天堂,人死后即入黄泉。】

(唐)敦煌壁画《地狱十王经变图》中的奈河

在各种宗教和神话传说的不断融合与相互影响之下,才诞生了诸多如“开在黄泉的曼珠沙华”之类的拼接概念。


有时赏花可以不仅仅是赏花,看懂一种文化,消费一种情怀。

下次赏花,应该是要在冬天了吧?

【特别声明: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拍摄,转载敬请联络】

作者介绍

班长:毕业于大阪大学。来自中土大唐长安;擅长生活,擅长历史;热爱拍照,散步,养花。特长在大街小巷探索发现有日本特点的新奇文艺据点,善于为生活在都市中的男女提供各类当地奇异消息,欢迎大家在文章下多多互动、多多佛系云联络。

往期精彩文章

RECOMMENDED

另外,欢迎大家加入我们新开通的微信群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哦!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