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徐静波:深圳“取代”香港是一个错误的思路

  3年前,前海还是一片海滩;3年后,前海建起了高楼群。

  前海在哪里?在香港与深圳之间,方圆15公里,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前海是深圳向大海要地的伟大工程。

  12月5日,第五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论坛在前海举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香港大学副校长高为元、深圳市委组织部长郑轲、香港前教育局长吴克俭、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李志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前院长吴江等一批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也邀请我作了一个发言。

  根据会议要求,我在发言中,着重介绍了东京大湾区的建设经验与吸引人才的做法,并对深港合作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我发言的主要内容:

01

东京大湾区发展的两大原则

  主持人(深圳电视台主持人彩云):我们说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必须要关注东京大湾区建设的经验。在这里,我们特别请到了一位网红学者型媒体人徐静波先生,徐静波先生在喜马拉雅有一档节目叫《静说日本》,收听人次已经超过1.5亿。徐先生在日本生活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东京湾区的崛起与发展,并发表了诸多研究文章,您觉得,东京大湾区的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东京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

 

  徐静波: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们中国构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同时对于粤港澳一体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京大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当中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一个湾区,生态环境也是最为成熟的。东京大湾区从60年代开始建设,那时日本进入战后高速复兴期,东京湾区开始发展工业。在土地私有化,或者说在湾区土地资源比较贫乏的情况下,它的做法是向大海要地,东京湾人工岛的土地面积总共有253平方公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东京大湾区已经从湾区,发展到城市群,继而构建成了一个涵盖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的东京首都圈。

  东京大湾区的规划早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这个规划的基本框架,就是一个商业中心、两大临港工业地带、六大港口。这个商业中心,就是以东京市中心为核心的集商贸、中央CBD、跨国公司总部为一体的世界顶级的商务中心。两大临港工业地带,分别是位于东京湾西海岸的京浜工业带(神奈川县),这两大工业带集中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还包括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等,成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娱乐中心和消费中心。这两个工业地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工业地带与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使得日本在战后很快地成了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出口工业大国,这就是日本成功的一大秘诀,也是东京湾区能够成为世界综合性湾区的一大成功经验。

  东京大湾区还拥有六大港口,分别是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其中横须贺港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基地。这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和6条新干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东京湾与日本和全球主要城市之间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同时,这六大港口和附属的仓库群,从全球进口从粮食、水果到奢侈品的消费物资,支撑着东京首都圈3800万人高质量的消费。在日本全国按金额计算的货物进口量中,东京湾占到了38.3%。

  40多年以来,日本首相换了无数个,东京都知事也换了好几位,怎样保证大湾区规划始终不变?东京大湾区在半个世纪发展过程当中坚守了2大原则:

  第一,是建立一个协议机构,统筹东京大湾区建设发展。这个协议机构名叫“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这个协议会由日本政府的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牵头,东京湾所有的地方政府一起参加,协议会事务局设置在横滨市。还有由各海运公司和港区开发公司、沿港工厂企业共同参与的“东京都港湾振兴协会”。这种协议机制,既保持了“谁开发谁拥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建立起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体制,沿岸各城市的湾区开发,必须要服从于已经达成协议的规划案,一旦有地方政府提出更改,就必须获得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成员的一致同意,否则地方政府无关更改。

  第二,由智库来监督规划,防止领导换一个,思路换一套。

  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许多事情不可能强制性地依靠行政命令去做。东京湾的开发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保持湾区建设规划的长期性和协同性,并牢牢依靠规划,坚守规划。日本政府的国土部门、交通部门、产业部门等对区域发展都有各自角度的布局和规划,各都县和城市也有自己的布局和规划。所有这些规划的衔接,不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来完成的,而是由各种智库居中协调实施的。

  因为日本的政府决策者在不断变更,每个时代又都有每个时代的诉求,唯一对整个东京湾的开发有整体把握的就是智库。像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东京湾综合开发协议会等,作为衔接各种规划的智库对本地区的发展有长期的研究、认识和推动。他们的思想是通过参与和主导各种各样的规划来不断落实的,而政府也尊重与重用这些智库,把他们作为开发管理东京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力量。

02

深圳20万一平米房价留不住人才

  一个大湾区的建设,重要的是需要人才,而且是各个层次、各种专业的人才。

  东京大湾区有100多所大学,包括排名亚洲第一的东京大学以及世界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拥有这么多著名大学,对于东京大湾区的发展,其实还是次要的,最为关键的是,东京大湾区还有360多所各种专门学校和职业技术高中,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确保了湾区建设人才的多样化,满足了各产业发展所需。

Related Post

  我对于中国人才政策是有意见的,一说到“人才”,往往只是锁定博士或博士后。博士引进可以给钱、给房子、给户口,硕士毕业就沾不上“人才”的边。但是拿深圳为例,你有听说哪一位博士到深圳创办了华为、创办了腾讯、创办了大疆?按照现行“人才”政策,任正非、马化腾、汪涛,连“人才”的门槛都跨不进去,所以,中国的“人才”政策存在着不科学的一面,而且有不少的弊端。所以,“人才政策”必须坚持以实绩论英雄,而不是以学历来论好汉。

  深圳这些年从全世界挖了不少人才,但是,深圳部分地区的房价已经涨到20万元一平米,而且还是建筑面积。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海外留学博士毕业回国的,口袋里都是没有钱的。到了深圳,要花2000万元去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那是天方夜谭。所以,人才引进来是一个问题,如何把人才留住,更是一个大问题。按照现在深圳的房价,一般的“人才”是很难留住的。

  东京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它不是花高价“买”博士,而是把这一笔用于个人奖励资助的钱,来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在东京,上下班路上花一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其实北京、上海已经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譬如人在前海工作,家在别的城区,甚至深圳郊县,坐轻轨地铁一个小时,你可以到达什么地方?至少可以到达东莞,估计到东莞30分钟就够,那东莞的房价是多少一平米呢?4万元人民币。于是,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只需要400万元人民币,“人才”们就能留得下来。

  东京大湾区有36条地铁和轻轨相连,每天有600万人从四面八方的郊区通过城市交通网涌入东京市中心上班,正因为如此,东京市中心一平方米的房价,一般维持在4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且还是实用内面积,精装修,按照中国建筑面积计算的话,是3万元人民币一平米。

  所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

  现在,日本政府争夺人才的措施更加超前,只要你是博士毕业,第二年就可以让你申请绿卡!深圳做的到吗?做不到。上海、北京做得到吗?也是做不到,估计连户口还搞不定。我们需要修正我们的人才政策,不能光靠攀比“钱”来吸引人才。

03

香港应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主持人(深圳电视台主持人彩云):您看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能否超越东京大湾区呢?

  徐静波:从人口体量上来讲,东京大湾区是3800万,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将近7000万人,人口体量是绝对已经超过东京大湾区。但是人口素质、产业综合配套、都市群建设、国际化程度等,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东京大湾区的基础设施的大统合已经完成,城市与城市之间很难见到农田,城市交通网络十分发达,精细化管理程度也已经世界领先。它已经从一个湾区发展成了世界最为成熟的都市经济圈。而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要从建设湾区开始,再向都市群迈进,继而构建完成产业与城市生态十分成熟的珠三角经济圈,超越东京大湾区是有可能,但是没有3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估计是难以超越的,况且东京大湾区还在发展中。

  我觉得,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我们还必须要明确一个战略:前海合作区作为香港与深圳融合的中间地带,应该成为香港融合深圳的地带,而不是深圳融合香港的地带。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前海作为香港的扩容部分,承接香港的制造、科研、物流和服务等产业,融入香港的社会管理制度,甚至邀请香港人来参与管理,把它作为香港的一部分来建设,而不是作为深圳市区外延的一部分来建设。深圳因香港而诞生,今后也应该依香港而发展。

  我们生活在大陆地区的人,有时会觉得香港没啥了不起,不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吗?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却是年年被评为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城市。社会管理的法制化与透明度,也是世界数一数二。香港还是一座教育与科技创新型城市,仅有的几所大学,都排名在世界的前列。如果我们深圳今后能够变成第二个香港,那是深圳的福分。所以,深圳要引进香港的各方面经验,要学习香港,不能老想着要用深圳来“取代”香港,这不仅做不到,反而会毁了深圳。更大胆一点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该让香港来引领,而不是让深圳来引领,这是我的观点。

  最后,参照东京大湾区半个世纪的发展经验,我觉得深圳,尤其是前海合作区,要重点引进四类人才:第一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人才。第二是医疗人才。第三是国际金融人才。第四是国际物流人才。

  同时不仅要引进应用科学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引进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一个城市能否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关键在于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储备。我刚才给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发了一条微信:“希望在你的手中,诞生一个中国的麻省。”深圳一定要有这样的梦想,才会有新的发展希望!

 

欲在日本买房,推荐“暖灯国际”。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