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德国和日本的设计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能是你见过对德国和日本的设计风格解读得最生动、最全面的文章之一。文章很长,却足够深入浅出。读完这篇文章再看身边的德日设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本期目录:

1.德日设计有什么相似之处?

2.德日共性的背后,又有什么不同?

3.这种不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4.有方法论,才能始终有创意

一、德日设计有什么相似之处?

日本和德国,虽然一个在亚洲,一个在欧洲,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作为欧洲国家,德国的工业革命是比较晚的。1850年代,法国、英国工业革命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德国却还是农业国家。现在看来优质的德国设计在当时是不存在的,有很多设计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也有山寨。

笔者注:山寨不能完全说它是贬义词,其实在任何国家发展起来之前,模仿复制是创新的第一步。对于中国、德国、日本都一样,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

但是在1880年代,德国政治家穆特休斯看到自己国家资源匮乏、工业革命又相对落后的现状,抱着救国的心态和责任,前往当时在设计领域最好的国家——英国,考察了几年后回国。(现代设计理论的奠基者正是来自英国,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

赫尔曼·穆特休斯 Hermann Muthesius

回国之后他写了本书叫《英国住宅》。虽然这本书大多讲英国建筑风格,但是很多内容都为德国未来的工业设计,以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所以德国从一个设计不是特别先进,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通过对外学习,对外考察,开始改观自己的设计。

再回过头来看亚洲的日本。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复兴阶段派出好几拨考察团造访欧洲、美国,去参考当时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在内的国家是怎么做设计的。

当时这些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设计策略、理念和风格, 比如1920-30年代源自1925年巴黎装饰设计艺术展而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1907年穆特休斯主持的德意志制造同盟以及以彼得贝伦斯为主的一批功能主义推崇者、1914年荷兰风格派、1910年苏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宣扬意味的构成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等,所以那个世纪很多设计和艺术先锋事件都处在大发展中,催促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成熟,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参考借鉴的选择。

但是日本最后还是造访德国,以德国为模板,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它的模式。而它的市场又是学习美国的,回国以后结合日本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一条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插图摘自《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双轨制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以高科技为主,后来的索尼、松下为代表的大企业,还有一条就是民族风格的、本身自带的文化,以柳宗理为代表做出的产品都是具有日本风格,符合日本文化的。

德、日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都是通过对外学习,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提高设计。这就是日本与德国的共性背后的大背景。

二、德日共性的背后,又有什么不同?

那么日本和德国的设计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德日不同风格的菜刀设计,大家可以猜一猜,这两把刀分别来自哪两个国家?

德国菜刀,刀柄的设计往往是以流线为主。

工业设计学科有一门很重要的门类叫做人机工学。人机工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手段、量化的指标,把产品很严谨地处理成人机交互的形式,是一种很理性的设计方法。德国就是人机工学的代表。同时德国的刀往往喜欢做成全钢,即刀身和刀柄是一体式的钢,可以说这种工艺难度和精度都相当高,一把好的德国菜刀是的确可以用很长时间的。

反观日本的菜刀,刀柄往往是天然材料,可能是竹制的或是木制的。

日本的文化里面有一种刀,刀柄是直的,截面看可能是圆的,也有可能是倒角矩形的,不像德国设计的带有线条的符合人肌肉握持。而且日本的菜刀往往刀柄和刀身并非一体,那是因为日本设计者希望刀柄可以随时更换,留给使用者足够的使用空间。

笔者注:这里举例的菜刀案例并非一概而论,只是作为典型来作讨论。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设计出现?

德国菜刀,利用人机工学,作为设计师来说,已经赋予了这把刀必然性。

你用这把刀握持是非常舒服的,切东西毫不费力,也保证了你的安全。但是换个角度,比如你的手受伤了、食材并不是切的等等其他的方式,你的使用情况就会发生改变,这把刀的人机工学价值反而可能会成为一个阻碍,影响你用其做其他事情。

当然设计师设计这把刀的初衷就是他设定这个场景,你在厨房很舒服地使用这把刀切菜,这是一个必然性的故事,脚本已经由设计师设定好。人作为角色,菜刀作为使用工具,场景都已经设定好,是典型的必然性设计。

反观日本的设计,没有用人机工学,可能在正常握持的时候没有德国的刀舒服,但是它给予你更多的可能性,你用左手握,右手握,正着握,反着握,两个手指握,三个手指握,这一切的可能性都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

这把刀就像一个容器,你往里面倒水、倒酱油、饭,都是自己决定的,这把刀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可能性和延展性上面。

笔者注:这里借用大家熟知的原研哉关于“空”的容器设计理论,具体可参见文末链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反映的就是设计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笔者注:必然性与可能性无孰优孰劣,就像设计从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应景与否,往往在一个特定地方、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的场景下“好”的设计,还到另一个就变成“坏”设计了。

三、这种不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种设计理念在风格上的表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眼前德国优质的品质、严谨理性的设计,也是有很多历史积淀的。

1. 独裁的希特勒,和严谨理性的德国设计

二战时期,希特勒上台之后,作为一个独裁者,对设计也是有影响的。他那个时期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国家性设计,包括前期格罗庇乌斯以及包豪斯带有典型精英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实践,都可能是催生德国现在的设计风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几个例子可以体现希特勒带来的独裁性。带有政治色彩的自上而下的设计传统,它在产品上的体现就是”必然性”三个字。

比如平面设计师里尔内德在1933年画的海报。

里尔内德,《德国民众通过收音机听元首讲话》

这张海报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设计传统的收音机,然后在收音机周边绘制了很多很多的德国民众。收音机比例极其的大,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有点达达主义风格的海报。

海报的核心就是巨大的收音机,原型是1933年希特勒主导、设计师设计的名叫大众收音机的收音机(讽刺的是,那一年正好是包豪斯被强行关闭的同一年)。

这个收音机设计本身没有特点,它的特色就是价格低廉,但是无法接受短波,因此无法接受国际新闻,只能收听到元首的讲话,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段文化思想浪潮,所以政治的独裁直接落脚点就是产品功能的必然性。

又比如大众汽车Volkswagen。

希特勒考察大众汽车

我们现在叫甲壳虫的大众汽车,最初也是希特勒主导设计的。

设计这辆车的原意是想让每个德国大众都有一辆车,所以它的德文是Volkswagen,在德语里Volks是人民的意思,wagen就是车的意思。现在的大众汽车就源自于那时候的Volkswagen。聘请的设计师后来成为了保时捷的创始人。

但这个车的设计其实是非黑即白的,你没有其他选择,那个时候有辆车已经是万分的福份了,这就是自上而下主导的设计。不过虽然没有选择,但是相比曾经资源匮乏的经济条件,拥有一辆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这时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

还有这个西格拉姆大厦。

密斯·凡·德·罗,西格拉姆大厦

这是二战后著名的德国设计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一栋位于曼哈顿park Ave.375的楼——西格拉姆大厦。(密斯凡德罗,包豪斯三任校长,现代主义精英派的代表,Less is more就是他的设计座右铭,当然也有国外文献澄清说他从未亲自讲过这句话)

这栋楼在设计史是被着重介绍的,它引领了美国国际主义风格的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但是这栋楼彻彻底底地表现了设计的必然性。

除了整体像个方盒子、玻璃盒子,体现他少则多的设计原则之外,还有一个现在看起来很不人道的设计。因为是办公楼,它的楼层层高都很高,窗也很大,窗帘只能选择完全打开,打开一半或者关上三种状态。所以你在外面看所有的窗都是很规则的、矩形的排列,不会因为窗帘拉的层次不齐导致外在的秩序被打破。靠着形而上学的设计语言来规范、限制人的使用行为来达到他的设计理念。

当然我们现在也不能评价它好或不好,在当时那个年代其实是很先锋的尝试。所以德国血统的设计师,希特勒也好,密斯凡德罗也好,格罗庇乌斯也好,他们传达的思想都是自上而下,带有独裁性的设计。这种设计导致的就是产品上的必然性,给人的选择非常少。

2. “物的八分目”理念,给日本设计更多的”可能性”

反过来看日本,如果是德国是必然性的代表,那么日本就是可能性的代表了。我们先看下日本的国旗。

日本国旗

白底,中间一个红的圆。日本著名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原研哉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空”的理论。

Related Post

从我个人的理解,”空”其实是一个半满的理论:一杯满水,容不得更多的东西再加进来,结局就给定了,包容性收到必然性的限制。反之,适当地留出空间,能在不同场景下、不同对象角色下碰撞出不一样的故事。

回过头来看日本的国旗,你认为它是红日,你也可以认为是碗,它可以是任何东西。日本国旗就是一个很好的可能性,”空”的代表,任何人看到都是不一样的,认识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无印良品是日本设计的典范,风格是清淡素雅,简约。它背后也都是有一套理论在里面的。比如深泽直人设计的CD机,十分简约,最出人意料的是它把拉的行为和开关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使用方式出乎了人的心理预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深泽直人与无印良品MUJI挂壁式CD机

它用的也是半满的理论,按照日本的说法就是所谓的“物的八分目“理论。

物的八分目就是日本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做所有东西要把握一个度,产品不能做太满,八分是虚数,只是做到一个量,剩下那个量是靠用户,靠使用的人去填补的,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场景下,这二分目是完全不一样的。八分目加上二分目,得到十分目,最后产生的故事才是最完整的。

其实这和我们国内可以说最早一批设计理论实践家之一的柳冠中老师,提倡的的”设计事理说”本质上一致的。

从造物到谋事,大到国家大事(对应希特勒的独裁设计),小到生活琐事,再到脑中心事,无一不是所谓的物在营造着必要的环境和场景。

比如我们设计椅子的时候,不是在设计椅子,而是在设计人坐的方式,以及坐着它所演绎出的故事,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需求,不一样的心态,这些无限的可能性,有多少能够被包容进来,这把椅子的价值就不一样了。

无印良品有把麦穗材质做的软椅子,你坐上去椅子就会瘫软下来,它为什么会出这样一个形态?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坐的人的心理状态,坐的场景,要满足他的需求,是为了休憩的,是为了抛弃那些公共场合中的端坐,所以在设计时考虑的是,你在使用时能感受传统椅子不曾有过的价值。

其实物的八分目也是人的欲望的八分目,水不能倒得太满,人的欲望也不能太满,始终都要有一个克己的过程。

“物的八分目” 设计的价值,不以出成品为终点,反之以此为起点,真正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与使用者发生交互,完成那十分目。

就如同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这里的”无意识”其实就是人所占有的二分目被充分挖掘。人们看到垂挂的绳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要去拉,所以灵感来自于人的无意识行为的观察,因为如果人对于一个物体(或客体)一看就知道应该怎么操作,也就是学习成本为零的状态时,这就叫作无意识,无意识设计理念就是发现并利用那些零学习成本的人的行为。

想到这,就不会再想说,哦!怎么能想到把线和机器结合,大师果然是大师。其实大师只是有一套稳定的设计哲学而已,它剩下要做的只是不断复制和应用它,包括像后来的以水果外形做的软饮料包装、地上开的一条水槽供搁伞用等。

深泽直人设计,水果饮品包装

四、有方法论,才能始终有创意

我们看了这么多德国和日本设计的例子,在做设计创意产业的人,经常说创意创意。其实只要你深谙此道,明天你的设计就能信手拈来,有的放矢。所以一个成熟稳定的哲学思想某种意义上就是得以在设计中被复制、反复应用实践的方法论。

所以我们讲近几年很火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其实是另一种方法论,它只是从抽象(哲学)落实到了具体(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设计的手段、过程、流程变的必然了,但是产出成果的偶然性却大大比以前开放很多,源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人。

我们把人作为中心,所谓用户为王,场景为王。而不是以前的设计师自己(精英主义)。人们作为对象,他们的属性中的多样性、偶然性决定了我们的设计的必然趋势,这也暗合了现代设计历时一个多世纪,从独裁(monopoly)到民主(democracy),从单一到多样,从封闭到开放,从必然性到可能性。

第二章————

日本水果为什么这么贵,了解一下!

本的水果虽然好吃,但是价格昂贵,这种评价由来已久;外形不必那么完美,只要价格适中就好,这样的意见也非常普遍。我们从历史、生产条件等方面,去看看日本特有的水果文化背景。

日本桥千疋屋总店。店员手拿装在桐木盒中的礼品香瓜

宝石,还是水果?

日本的水果店,与中国秤斤论两的销售形式稍有不同。在老字号高级水果店的橱窗里,你看到的是一个个用缓冲材料包装好的礼品水果。三角形或心形的西瓜也不少见。而外国游客在惊叹它们完美外观的同时,更为惊讶不解的是“为什么日本的水果这么贵?”

午后,从灼热的柏油路踏进位于东京日本桥的老字号高级水果店千疋屋总店,瞬间让人恍如来到了美丽的珠宝店。翡翠般的香瓜,果不其然,醇香飘溢,一个标价14000日元到21600日元不等(含消费税,下同);放射着绿宝石般光芒的濑户giants葡萄,一串12960日元——它们的价格也直追宝石了。

店内摆设相当高级,不愧是全世界最贵的水果店

美国专栏作家Dave Barry在他的著作《戴夫·巴里之笑笑日本》中难掩惊讶地写道:“在日本高级百货店中,一个香瓜卖75美元(1992年,当时约为8000日元)。的确它们外观不错,看上去也香甜美味,装在漂亮的木盒里。但大不了就是一个香瓜,你愿意出75美元去买吗?”他还写道:“为表示礼貌,日本人在送人礼物时必须诚惶诚恐地说‘不好意思,也不是什么太值钱的东西’。但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在同样的场合,美国人的表现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希望对方打开礼品包装,并指着香瓜神色飞扬地说‘知道这香瓜多少钱吗?’。甚至在多年以后的聚会上,还恨不能对初次见面的人自我介绍说‘我叫鲍勃,曾经送过朋友一个75块钱的香瓜’”。

千疋屋拥有182年的历史,据说它的顾客们买去做礼物送人的水果,占该店总销售额的98%。为此,好吃又好看是商品所必备的最低条件。千疋屋的客户广泛遍及政府部门、商社、银行、土木建筑等行业。甚至有中东的客人,在吃到日本人送的香瓜以后,每月都开着自己的喷气式飞机前来采购应季水果。

千疋屋的策划开发部长大岛有志充满自信地表示:“日本的水果无论质量还是味道,都堪称世界第一”。

千疋屋的各种葡萄

这天,来店里挑选水果的客人中,有一位是在日本出差的英国律师纳扎尔・穆罕默德(53岁)。他说:“虽然葡萄的价格确实贵了点儿,但每颗都大而均整,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一会儿准备买一串尝尝”。不过,当他看到一个3780日元的白桃时,甚是吃惊,称“即使在伦敦高级百货公司哈洛德(Harrods),也不过就卖5英镑(约650日元)。如果在批发超市,这个价钱可以买到30个”。

一个3780日元的白桃(左),黄桃(中),水蜜桃(右)

从东京乘电车南行一小时到达逗子站,桥本由平(73岁)一家在站前经营着由祖辈传下来的“水果店吉田屋”。他介绍说:“虽然大家都是从东京中央批发市场进货,但我们和千疋屋的采购方式不同。我们是直接购进一箱箱状态较好的水果,而千疋屋每购入一箱,都是从约30箱中经由中间商精选后再重新装箱而成的”。

水果曾经是奢侈品

自古以来水果在“怀石料理”中,是名曰“水物”的一道点心。特别是桃、梨、葡萄、柿子等,果肉果汁丰富,气味芬芳,它们被当作“点心”而受到“重用”。另外,随着季节更迭,每逢中元(农历7月15日,在日本已改为阳历7月15日或8月15日——译注)及年终岁末,用高级水果作礼品送人的馈赠文化,自江户时代初期兴起后,在日本已成为一种习俗。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前,水果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喜庆的日子里才吃。而最近日本的饮食生活显著欧化,水果已成为餐桌上的必需品。尽管如此,根据农林水产省2011年的估算,日本人均水果摄取量一年为50.9公斤,与意大利的149.0公斤、法国的116.1公斤相比,日本还不到欧洲各国的一半。

在日本金泽的拍卖会上,有1串葡萄以史上最高的110万日元成交

根据高砂香料工业株式会社的研究员佐佐木繁如的分析(2008年),在欧洲,由于硬水比较多,相对来说不适宜饮用,而且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作物一年四季收获得也少,所以富含水分、矿物质、维生素的水果就成为生活必需品。

农林水产省的园艺流通加工对策室室长东野昭浩解释说:“欧洲国家没有将高级水果当作馈赠佳品的习惯,在对待水果的文化上与日本是不同的”。欧洲采取单一耕作方式,在面积较大的农田大量地从事某个品种的集中生产,尤其是那些用于葡萄酒、果酱、干果等长期保存食品原料的水果,它们的外观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无关紧要。比如,法国的果树栽培面积平均为29公顷(2010年),而最近超过100公顷的大规模经营也越来越多。

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日本的水果近年来在国外也备受青睐,被视为奢侈品。农林水产省的东野先生介绍说,苹果、梨、桃子、橘子、草莓、葡萄、柿子等水果的出口销售额,2015年度达到180亿日元,比2006年度增加了一倍以上。

水果到底还是甜点

当然,也有人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昂贵的价钱去吃水果;还有人说,外观无所谓,只希望价格更便宜。

“购买方式因客人价值观的不同而各异。不少人会买一个200日元或300日元的水果,就像买蛋糕的感觉”,上文提到的桥本由平先生说。吉田屋的“富士”苹果6个850日元,橙子5个600日元,绝非望而不及的价格。不过,据说还是有很多客人是把水果当甜点来买的。

创业101年的“水果店吉田屋”店主桥本夫妇,正在做馈赠用水果篮

应季的新鲜水果,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不过,当它们被装进桐木盒中并用丝绸包裹起来,再冠上老字号千疋屋的名义时,也许就与日常水果有了不同,承担起别样的角色,发挥起别样的作用了。


中国古代漆器,竟然被日本的匠人精神发扬光大…

日本用196个国家的和服来迎接奥运,中国和服惊艳世界!(补发)

她们在日本奔波了一千多个日夜,换来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厉害了!东京奥运会来临之际,日本分别为196个国家定制了各具特色的和服!大家感受一下…

日本小哥分享老婆照片走红,不露脸却引来万人围观!

一篇看懂什么是“日本茶道”

参观完日本这家养老院,被无数细节彻底震惊了!

去日本旅游,为什么看到日本人都普遍比较瘦?

中国人去日本的20个理由,最后一个让国人汗颜!

日本最美的30个景点,此生一定要去一次!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