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国南方人“视米如命”,日本的“饭团文化”却为何没大范围流行?

在2018年12月22日,山下智博曾经做过一期关于罗森、全家、711三家日本本土的蛋黄酱金枪鱼饭团的评测。

评测结果是偏向鸡脖个人的口味来的,参考意义不大,但是在视频将要结束的时候,鸡脖去了上海租住的楼下的全家买了饭团,令他意外的是,竟然和日本饭团中的“米”口味差别不大,明明好几年前中国便利店的饭团味道都不好。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让如此简单的饭团口味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物语君将进一步探究为何视米如命的南方人,为何没有大规模流行“饭团文化”的原因,将从饮食原料、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


籼米、粳米、糯米大不同

我们所常说的“大米”,大概相当于“籼米、粳米、糯米”这三类米的总称。

其中,先说说出场率最低的糯米,糯米中几乎所有的淀粉都是支链淀粉,米类的粘性的来源就在于此。而支链淀粉是难溶于水的,很不容易消化,吃多了会积食、消化不良,造成肠胃很难受,严重者甚至会上吐下泻。

所以无论是全世界哪个国家都不会将糯米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仅仅只会当成饮食中的搭配,我国喜欢将糯米做成糕点,例如粽子、汤圆、糍粑和粢饭团等,也主要用来酿酒。

籼米和粳米才是大家平时吃的米饭,关于米饭口感的差异也是因为这两种米的不同而造成的。

籼米,米粒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米质较轻,粘性较小,碎米多,膨胀性大,出饭率高,蒸出的米饭较膨松。

粳米,米粒呈椭圆形。米质较重,粘性较大,膨胀性小,出饭率低,作出的米饭黏性介于籼米和粳米之间。

从大米黏性和质量上来说,粳米各项指标都居中,既没有籼米的蓬松感,口感像是嚼蜡,也不同于糯米吃了不消化,所以喜欢吃粳米的人最多,因为粳米口感香甜软糯,确实好吃。

中国南米北面,但南籼北粳

如果大学跨地区的朋友,一定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南方人有多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就有多喜欢吃面食。

你会发现北方人每天的主食可以说是包子、面条、馒头不带重样的,但是南方人几乎只有“米饭”,对,你没有听错,只有“米饭”

而且判断是不是南方人只用看他对“米饭”的称呼,北方人当然是将“米饭”看做是主食的一种,所以怎么称呼都无所谓,“大米饭”、“白米饭”或者“大白米饭”南方就一个字“饭”!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南方人“无米不成饭”的特性。

在这写个小贴士,如果南方人要去北方人家做客,先看看厨房里有没有米,省的热情似火的北方人为了招待你吃一顿饭,要专门去外面买大米,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从上图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北方相对南方,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还是食用频度都远远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但最令人奇怪的是,视米如命的南方人,却在南方种植籼米,日本称籼米为泰国米或南京米,并且世界上80%的大米都是籼米,在食用米类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中国在千禧年之前的大米产量中,籼米占比也与世界接轨,超过80%以上(ps:现在已经不是这个占比了,特此注明)。

中国北方产的才是和日本一样的粳米,因为粳米本身产量就少,相较于南方种植量少,虽然是近些年中国才渐渐开始流行吃粳米的,但粳米也只占我国大米产量的30%左右,粳米价格自然就比籼米要高,但是日本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吃粳米

深绿色的东北地区,黄绿色的华北华东地区,和浅绿色西北地区主产粳米,而棕色的华南地区,橙色的长江流域以及蓝色的云贵地区主产籼米,十分鲜明的“南籼北粳”。


为何南方以种植籼米为主?

根据前面的比较,虽然籼米较之粳米口感稍差,但是适合南方水土种植,而且亩产量高,出饭率高。在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籼米就难以正常生长。

再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大,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饱饭的问题”,而不是“米饭口感的问题”,所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没有采用“粳米”,而是“籼米”,最大程度的开发籼米的产量,让大家解决最基础的“温饱问题”

如果翻看中国历史,更会发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中国历史上的北方几乎不产大米,北方人的大米来源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的河上运输的“籼米”。这也就是为什么正宗的扬州炒饭的米必须使用“籼米”的原因。

粳米历史上是典型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虽然近十来年掀起了粳米的热潮,但是历史上粳米一直都是被南北方冷落的一种米

东北地区作为全中国的粮仓是建国后“开垦北大荒”后的事情了,吃大米的习惯更是近代的事情,百余年前东北还是渔猎为主,因为除了辽东地区外,其它地方没法保证能够养活水稻的降水和温度,主要还是以高粱米和小米为主

就连上文中提到,东北产的“越光”和“秋田小町”还是日本带过去的品种,台湾省也不例外。

北方地区因为粳米产量低,而且北方人又以面食为主,粳米大多被卖往了南方。

而南方大部分人是根本没有经济实力每天吃粳米的,性价比太低,如果普通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粳米根本难以在南方市场撼动籼米的地位。

南方人只有吃顿好的时候才会用到粳米,就连江浙沪地区都舍不得用纯粳米做粢饭团,正宗做法是用糯米或者粳米掺糯米。

说了这么多,物语君到底想说什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食用粳米的环境。

好的饭团必须使用粳米,因为粳米恰到好处的黏性,但籼米松散,难以捏成饭团,而且籼米捏成的饭团口感也不好,个人推测几年前山下智博吃到的中国便利店里的饭团应该是籼米做的。所以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捏饭团的习惯,而是使用籼米来做炒饭。

“釜”做“粳米”,“甑”做“籼米”

中日之间面对不同的米饭,做饭的方式和器皿都不相同。

日本以前灶台上的饭锅,日本称这种锅叫作“釜”,是从中国学习走的器皿,毕竟大家都还记得曹植的“豆在釜中泣”

其实说白了,“釜”就是铁锅,日本人发现用铁锅做出的粳米饭最好吃,因此现如今还依然保存这一习惯。

而做籼米饭,铁锅就不是最佳器皿了,而是灶台和甑,甑就是木桶,据说用甑做饭的方法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与粳米饭直接放入釜中做不同,中国以前的米饭是先煮,煮到半熟后,再滤掉米汤,捞出饭来放在木桶上蒸熟的。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籼米的口感,被南方人所广泛使用。

木桶煮出的籼米更加松软,更不利于捏成饭团,而釜煮出的粳米却最大程度保留了粳米的黏度,所以中日在对待两种米的做法上就已经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体系了。

关于冷食文化的中日差异

上一期,物语君介绍了中国人爱喝热水而日本人爱喝冰水的原因。

而关于吃饭,日本人也和中国相反,中国养生讲究温胃养胃,不能让体内受寒,而日本人却着重研究“即使是放凉了味道也很好的食物”。

两方都有道理。

中国人认为加热食物能够预防食物中毒,而且热食可口,既好吃又健康,何乐而不为?但是热食习惯必须在出锅后不久马上食用时间限制很有限,食物保存也很有局限性,这也是中国为何是典型的“群食文化”的国家的原因之一。

而日本人认为加热食物固然健康,但是半温不热的饭菜容易滋生细菌,倒不如彻底凉透,保存时间更长。

原先中日都没有冰箱,米饭保存在常温下用木桶是最好不过的了

木桶有自动调节湿度的功能,木头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用木桶保存米饭不容易变质,而且不容易变干,口感好还带木头香味。日本人用釜做饭用木桶装饭保存,中国人的木桶又能做饭又能保存,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饭团没有在中国历史上流行起来是必然的,但随着中国人粳米的食用量上升,饭团会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也说不定。

以上です。

如果喜欢我们的作品,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和我们的知日圈App,并动动您的小手给我们加星标,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好看”!

以下是星标的添加方法,在这里要感谢各位读者,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们一所悬命的动力!

 

别忘了点“好看”哟↓↓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