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在日本上手术台的亲身经历,太感动了…组图

上篇说到我在日本住院的亲身经历,反响出奇的热烈,不少网友留言想看下一篇。

OK,这就动真格的,准备上手术台。

上台之前,先说说准备程序。

主治医带着几位助手,以及两位麻醉医生分别来到病床前耐心问诊,细致入微地解释手术和麻醉方案。我这才知道手术过程中的全麻由两部分组成,先是皮下膜麻醉然后才是脊椎麻醉。麻醉师说这样可以降低脊椎麻醉的疼痛感。

厚厚的一叠资料,我和老公签名无数。贴心的护士在自备品上画圈,告诉在一楼商店有卖。

术后各种医疗仪器的说明图解,通俗易懂。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如此这般摸样,不禁黯然神伤。

9月8日下午,主治医生再次到病房,告诉手术时间确定为9月9日9时。

听罢,心里如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若说不紧张,纯属自欺欺人。

在上篇中调侃自己“坐在候诊室的椅子上等待,心情坦然,仿佛不是来看病”。如今却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幽默自己。有谁愿意跑到医院以不惜挨上一刀的代价来显摆自己的心情坦然?除非脑子进水了。

晚饭后,老公陪我到走廊散步,护士来送手术服和口服药等物,没见到我,便把它们齐整整地放在床桌上。

一颗药,一张工整娟秀的纸条,无微不至,可见一斑。

探视时间到晚上八点,老公前脚走,我后脚翻了翻朋友圈,发现东京的朋友们都在谈论今晚即将登陆的第15号台风(冠名“法茜”)是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破坏性巨大,可能会导致明天整个首都圈交通瘫痪。

看到这里,惴惴不安,当即微信联系老公让他回来,在东大病院附近找家酒店住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定非常英明。老公说先回家查看下,然后速回。

入院时的配备物品:条形码手环专用体温计等

忐忑不安中,终于盼来了老公的微信。说已在本乡三丁目车站附近找到一家商务酒店,步行到医院只需五、六分钟,即使天上下刀子也不怕了。可惜单人客房满员,只能把最后一个有三张单人床的房间给包了。

绷紧的神经被这意外的小插曲缓解了,算是小确幸吧。

病房门口的口罩手套消毒液

是夜,狂风怒吼,大雨滂沱。幸亏吃了安眠药,睡得比较沉稳。后来得知,很多朋友在自家的床上被鬼哭狼嗥般的风声吓醒,彻夜无眠。

次日早,雨过天晴。团团簇簇的白云与澄澈蔚蓝的天空演绎着惬意悠然的浓情蜜意,令人羡慕嫉妒,恨不得飞出窗外,把自己也挂上去晒晒。可惜,只能是一段窗外情。

7:30分,主治医生的助手来病房告知,受首都圈交通瘫痪的影响,几位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尚未到达医院,故手术推迟到上午11点进行。

居然有这等事?若不是亲身经历,打死也不会相信。只想到在交通瘫痪的情况下陪伴自己走向手术台的亲人不能缺席,偏偏忘了交通瘫痪也会阻碍医生和护士奔向手术台的脚步。

后来的后来,长话短说。

换上手术服后,执刀医的助手从手术室来病房迎接,一行四人(助手、病房护士、我和老公)步行去手术室。

到达手术室大厅,一位手术室护士和两位麻醉师已在等候。病房护士从包里掏出一摞相关资料(包括术后用品)交给手术室护士。手术室护士接过资料,确认我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然后才在交接单上签字。

话说住院期间,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的使用频率最多,连每次测体温量血压之前都要向护士自报一下家门。虽说有些繁琐,但给人安心之感。

OK,时间到了,请跟家属打个招呼,然后可以进去了。手术室护士对我说。

一尘不染的地面上有个大圆圈,中间划了一道横线。此时此刻,这道线把我和老公分成两个世界。以下省略800字。

去手术室的路上,脚步变得沉重起来。年轻的麻醉师边走边用手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后背。“别紧张,没事儿的。”手术室护士边说边把纸巾递到我的手里。顿时,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

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分不清是委屈还是感激。我与她们素昧平生,在我最脆弱无助的时刻,一只有温度的手和一张纸巾在传递温情的同时也给我增添了信心。

“谢谢,谢谢!”我重复着,努力地露出笑容。

望着你远去的背影,看见护士把手放在你背上的那一幕,真的是很感动……老公说的。这是后话。

在7号手术室门前停下,金属门上贴着我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和手术名称,黑色粗体字号超大,不戴老花镜都看得真切。护士再次确认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然后才刷门卡。毕竟人命关天,若是开错了刀,麻烦可是大到天上去了。

再后来的后来,我失去了知觉,醒来已是华灯初上时分。

老公告诉我,儿子一直等到妈妈手术顺利结束才去休息,而此刻的大洋彼岸早已过了午夜。你的铁杆闺蜜来了,见你第一眼就哭了。你戴着氧气面罩,灰头土脸地昏睡,她却心疼的直飙泪。

听罢,心怀愧疚。尽管婉言再三谢绝来探视,她和另一位朋友到底还是情真意切地来了。顺便啰嗦一句,如果你没有一粒强大的心脏,千万不要去探望术后全身插满各种医疗器械管子的亲人或朋友。

术后,主治医生带着助手每天查房问诊自不必说,人还在病房门口,宏亮的声音就飘了进来。“龙吟桑……”“嗯,恢复的不错。加油……”

听了医生的话,心情灿烂得如窗外的天高云淡。

每周二早,教授带着助手、研修医以及医学部实习学生(日本的医学部为六年制,从第五年开始到医院实习,五年级为M3,六年级为M4。以后有时间专门写医学部的事情),到病房巡诊的场面,和经典日剧《白色巨塔》差不多,只不过后者有些艺术夸张。

从住院前后到住院期间,抽过N次血,从没遇到同一位护士,所以感受截然不同。

门诊部的采血室有二、三十工作台,护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患者被分到哪个采血台,随机的很。

有一次,遇到一位软萌的护士。准备工作做好后,她说,我数いちにさん(一二三),然后就チックしますね(往血管里入针头)。

啊哈,好吧。我边回答边在心里嘀咕,确定这不是在做游戏吗。

いち-に——さん,我随着她的口令唱和着,さん刚落音,就感到针头柔缓地进入了血管。

抬头看了一下她的胸牌,田野佳子,好美的名字。佳子的笑容像被压弯了腰的麦穗,饱满丰腴,令人难忘。

银杏叶是东京大学的Logo。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学部,医学部是绿色。

由美子是负责我的病房护士之一,某天,由她给我抽血。

护士服上“Fresh”的牌牌代表什么意思?我好奇地问。

是入职不满一年的标志。她笑吟吟地回答。

她没喊一二三的口令,手法却娴熟麻利,针头找血管,轻轻一碰就成功。

你的技术很了不起啊,护士们都说我的血管很细不好找。我由衷地赞叹道。

平时都是扎两次才成功,今天运气好,谢谢您的关照。由美子的脸上现出羞涩腼腆的红晕。

你信吗,反正我不信。这不过是她低调含蓄的托词罢了。

护士们的敬业和爱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比如,斜对面病床的日本老太行动不便,护士不仅给她擦身,还用轮椅推着她去洗澡。

话说术后我也享受了被擦身的待遇,护士的每一个动作既专业又温柔,舒服极了。六条温度适中的热毛巾,前身后背两只胳膊外加两条腿,各用一条。

看见病房地上有头发,护士亲自打扫,其实这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医生和护士为患者着想的细微小事不胜枚举。

话说周末没有检查项目,我想去美容院打理头发。佐佐木医生很理解我上手术台前的心情,故允许外出几小时。

为了我手背上的输液针头是否要拔下来,他和当班护士纠结了半天。一个说最好带针外出,再扎一次会很疼,另一个说,这样有点不美观,再说了血管又不只有一个,再扎一次也没关系。听得我使劲儿地忍着,不笑。

有谁见过这玩意儿?有点像电动按摩器。

护士说,它的用途是预防术后出现血栓,下床活动之前必须戴着。

拿掉之前,来个告别仪式。

呼吸能力,是术前必检项目。

按护士的指示,做两短一长或一长一短等多种组合的吸呼气动作,波峰波谷的曲线便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

“很好,您辛苦了。”没做完一组动作,护士便用幼儿园大班老师般的口吻鼓励一番,枯燥乏味的检查变得有趣生动起来。

吃个药也能“小题大做”。

护士把患者吃的药放在专用小盒子里不算什么(早中晚用三种颜色区分)。问题是药吃完了,包装盒不能随手扔掉,得放回小盒里,以便护士确认后在电脑里做记录。

坐轮椅被护士推着去做检查。进电梯时,护士说轮椅需要倒着进,方便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公共道德也体现在这件小事上。

做MRI检查时的更衣间,门上挂的黄色手柄代表这间没人用。

在日本做一次MRI的费用,健康保险个人负担30%还不到8000日元,别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知道绝对比美国便宜好几条街。

CT检查室旁边标有数字的小房间大约2平米左右,供患者更衣用,房间另一侧的门直通检查室。

1号的患者做检查时,2号已在换检查服,待1号检查完毕回房间更衣,2号已进检查室。如此循环,时间和人力得到最优化利用。

座椅旁边的小桌子上有备好的铅笔,供患者填写表格用。

因为患者得到了有效分流,走廊上空荡荡,貌似没有患者。实则不然。

上文中说过,到日本的大医院就医实行完全预约制。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消化不良之类的小毛病,去住家或单位附近的私人诊所或专科医院看病足以解决问题。如果需要做各种精密检查比如MRI,也不需要专程跑到大医院,有专做MRI的医院为这些小诊所提供配套服务。以东京都为例,专做MRI的医院设有多家分院,遍布在客流量高的各大车站附近,如新宿品川上野等,交通便利。

这种医院分级制度,科学合理地利用了医疗资源,既避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诊所门可罗雀的现象,与其同时,也为患者就医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时间保证,一般情况下,按预约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医院即可。

上文也说过,无介绍信来初诊者,需要额外支付8100日元,救护车送来或紧急情况除外。请看图

几次就诊时拍下的当日预约患者数。东大病院门诊每天大约接待三千至五千名患者。

每个科室,有独立的护士站,负责本科患者就诊管理。

文件袋里装有就诊卡和呼叫器等,就诊顺序完全按照预约时间进行,没听说过有谁享受过诸如加塞儿走后门之类的特权。

到了时间,呼叫器会显示到你几号诊室见医生。

日本皇太后在东大病院做乳腺癌手术,太上皇来探望,走的是平民百姓患者进进出出的医院大门。别说没有戒严,着便衣的警卫看上去和普通上班族没什么两样。

穿深色西装斜挎包的男士为便衣警卫

屏幕上显示的数字是不同患者的就诊号码,意味着各种结算完毕,可以付费了。若是半天没出现,除了等待,还是耐心等待。

有一次,坐在长椅上等待付医疗费,旁边是一对日本老夫妇。

老先生和我搭话,说他是这里的常客,两年前动了肺癌手术,以为自己要挂了,就出院回家了。没想到通过各种治疗病情得到好转,连医生都感到惊奇。

“你不知道啊,人多的时候得带着便当来,便当吃完了,医药费还没付上呢。”老先生不苟言笑地说。

他的话也许有些夸张,但我听儿子说过,门诊若超过4500人以上,患者就诊完后等待付医疗费和拿药的时间加起来通常需要三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院内专用PHS

想当年每次到儿子居住的公寓看他,最不希望也最担心的就是放在桌上的PHS响起来。PHS一响,意味着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刻奔向医院。如今,这一切已成温馨的回忆。往事如烟。

有天晚饭后,老公陪我在走廊上散步,转了几圈觉得不过瘾,就移步到同楼层南侧病房区。南侧和北侧直通,有各自独立的大门。

遛弯结束,走出南侧病房区,北侧病房区的自动门却无论如何也打不开。纳闷中看了看表,20:02分。原来是晚上八点以后,各病房区的大门关闭,只能出不能进。

天哪,才过两分钟,就上演了日本社会时间观念严谨的典型剧。

手机也没带,只能盼着有人从走廊经过时解围。等啊等,大救兵来了,是一位打过三两次照面的女病友。

后来听其他病友议论,她是韩国人,住院给日本老公做肝脏移植,老公住ICU,她住这里。

出院后跟儿子聊起此事,他说当年实习时在胃肠道外科病房呆了三个月。你倒是早说啊,早知如此,肯定去南侧的走廊多溜几圈儿。

隔天,铁杆闺蜜又来探视。离开时,让我过一会儿按她的微信指示“接头”,说要拍片儿。

站在窗前,貌似潜伏在医院的地下工作者,用手机灯光向窗外发信号。

“找到姐姐的房间了。往左一点,再往左,对对对,灯光往下一点……”

“坚持不住了,好了没。”

“完活儿了。姐姐辛苦了。”

伫立窗前的人影儿

“托姐姐福,离开医院时,近距离地见到了太上皇,平时哪碰这种仙缘去呀。

姐夫那天遥指不忍池,那么美的视野。脑子里就开始蹦创作的火花了,更别提拍的时候呢,瞬间下起了浪漫的小雨,感叹妙雨有情来的好是时候,伴着华灯初上的光晕,雨滴晶莹似团簇飞花,给照片平添无限浪漫。加油亲爱的!妙笔写啥不生花?”

闺蜜的原话,清新优美,诗意盎然。

佳能1DX Mark2相机(国内称为机皇),配上EF70-200mm F2.8L IS III USM长焦镜头,加上闺蜜精湛的摄影技术,不牛都不行。

偶尔发的朋友圈,令朋友们的关心和祝福纷至沓来。分享几段,以表珍惜和感恩之情。

“龙吟姐,你好,在朋友圈看到你身体不适在住院,医院离我公司那里不远,就过来看望你,得知你已经退院,后悔来晚一步。印象中和现实中的你都是那么努力、忙碌,这段就好好静养一下吧。祝你早日康复期待!龙吟扶桑新作。默默关注你的粉丝妹妹。”

“龙吟妹妹这一段时间写的文字,虽然寥寥数语,但是能感觉到‘岁月静好’的那种安宁,还有一种心灵和人都很美的女性的细腻和温婉。让人不想也不忍去打扰这样静美的时间。所以没有问你到底是做了什么手术,只是祝愿你早日康复!”

请让我用原创插花作品,向关心鼓励祝福我的亲朋好友们,向“龙吟扶桑”的粉丝们和读者们,向看不到住院系列文字的日本医生和护士们,向没点到名字的You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秋天的童话

岁月静好

PS.请别忘了戳戳右下角的“在看”。术后休养期内码字,绝对考验毅力和体力,各位的“在看”是极品大补鸡汤。谢谢啦!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