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们全国政协海外列席组与致公党举行了联组讨论会,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闫小培女士做了一个开场白,提到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处写道“侨”:第一是肯定“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独特贡献”,第二是感谢海外侨胞在过去5年中帮助国家度难关取得成就。第三是要“认真落实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为他们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创造更好条件,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奋斗,共创辉煌。”
致公党是在1925年于美国旧金山成立的政党,具有很浓郁的“侨”的背景,所以,今天的讨论会,大家谈的最多的问题,便是“侨”问题。
我是第二个发言,发言的核心是“如何才能让华侨第二代不忘记祖国”。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一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在海外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出现了不认汉字、不太会说中文、甚至文化意识都已远离祖国的问题。
我着重谈了这么几个观点:
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6000万人,其中孩子有1000多万人。这些孩子虽然在13亿人的国度中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毫无疑问,是世界最大的外国孩子群体。如何让这些出生在海外、成长在海外的中国孩子,对于自己的祖国还有一种认同感,还能够在海外保持中华文化传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毫无疑问是加强华文教育。
当今,海外的华文教育参差不齐。美日和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像日本的神户中文学校和横滨中文学校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像旧苏联联邦国家、北欧、南美、非洲等地区,华侨华人去的比较晚,人口体量比较小的国家,华文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因此出现了孩子无法上华文学校,很难得到华文教育机会的问题。结果,这些孩子上的都是当地的小学,长大之后,变成了不会写中文、说不好中文,甚至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人,连香蕉人都不愿意当。
第二,即使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华侨华人较多的发达国家,由于华文学校较少(集聚了30万华侨华人的东京,也只有一所台湾系的“东京中华学校”),因此,许多的中国人父母,即使想把孩子送去华文学校学习中文,也没有机会。只能去一些中文教室学习,或者父母亲自己有空时教一些。
第三,中国国家各部门虽然也积极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和中文教育,但是各自为战,没有拧成一种集约力量。
文化部搞了一个孔子学院和文化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负责海外华文学校的教育。教育部负责向海外华文学校提供教材和教师。但是,文化部的两个项目,主要是面向外国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要是负责华文学校,不负责“散养”。教育部的教材大多是直接把国内的教材拿到国外去用,不接地气,甚至会遭受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孩子的抵触。
所以,我建议,中央应该高度重视海外的华文教育问题,并把这一个问题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是把1000多万华侨孩子推离祖国,还是维系其与祖国的文化血脉。
为此,我建议:
1,国家应该成立一个“国家海外华文教育中心”,打破部门隔阂,以这一个中心来统合文化部、国侨办、教育部的海外华文教育功能。
2,政府应该每年制订预算,拨出专款,资助在海外的华文教育事业,对于华侨华人经办华文教育机构,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
3,教育部应该组织教科书编写专家,为海外华侨子弟编写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通俗易懂、多一点文化内涵,少一点政治色彩的华文系列教材,这一套教材,不仅华侨子弟可以用,外国人学中文也可以用;华文学校也可以用,华侨华人在家里也可以用。
4,文化部系列的“中国文化中心”,其在海外的文化传播活动,应该惠及华侨华人子弟,让他们也有机会学习祖国文化。
我的这一发言,也引起了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市侨联主席张玲女士的同感。这一次春节,她的三岁孙子从海外回来过年,她发现语言的交流已经出现困难。她很担心,孙子将来还会不会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会不会还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会不会还喜欢麻辣烫?因此,她指出:加强华文教育,事关国家未来。尤其是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时,正是中华腾飞之时,全世界都想与中国靠拢,而自己却已经不会讲中文,不了解祖国的文化。这个损失,不仅只是家庭,还有国家。连语言都无法沟通,连文化都无法理解,怎么会有对祖国的认同感呢?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先生听了我的发言,十分赞同把文化部、国侨办、教育部相关华文教育资源统合起来的建议。他认为,我们倡导“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民心相通”,而华文教育是“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让海外游子世世代代把根留住的一个保证。他建议把我的发言和代表们就此展开的讨论意见汇总成一份政协提案,递交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