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重重迷雾看日本坦克的火力

307969703eecbf792876c5f5767776e0.jpeg

新浪军事

公众号ID:sinamilnews

关注

5bf64306bb7cf78735e617f4ddb2cbc7.png

温馨提醒

解锁屏幕旋转,横屏看大图,效果更佳!
 伴着音乐,一起欣赏本期《出鞘》吧!

文末更有彩蛋来袭!

326901b1b742ca06f42eda30e20780a4.gif

6dd6979b45a56ba2fa42eab5759beea8.jpeg

在之前的《出鞘》中,我们简单介绍了日本两型三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性能。受篇幅所限,当时我们并未就这两型坦克的火力、机动性做过多描述。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接上回书,说说日本三代坦克的火力问题。

e59e2e3b8fa5416bd6c0dd2174b9304e.jpeg

坦克的火力,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以火炮、炮弹、各类副武器等组成的“硬”的部分;以及由火控、电子信息设备组成的“软”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火力的硬件实力方面,德国是日本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莱茵金属Rh120 L44坦克炮的相关技术并实现了国产化之后,这型火炮就成为了日本第一型三代坦克90式的主武器。其后大金公司为10式坦克研制的新型主炮也是在Rh120的基础上对火炮的闭锁结构等进行了重新设计。

a3b4ea1e56943be5eabe153a9adb2469.jpeg

在炮弹方面,迄今为止日本只展出过两大类120毫米坦克炮炮弹:用于对抗重装甲目标的APFSDS炮弹(JM33、新型穿甲弹)和用于对抗轻装甲、软目标的HEAT-MP炮弹(JM12)。APFSDS自不必说,JM12 HEAT-MP其实就是授权自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DM12多功能破甲弹。而所谓“多功能破甲弹”,本身也并没有什么“多功能”,只是破甲弹(高爆反坦克弹High Explosive Anti-Tank)本身就是头部整形后的、装药较少的高爆弹,本身就可以对软目标进行杀伤。

da9122a7b34772cd3688c3c7635249bd.jpeg

正是因为“多功能破甲弹”并不能“包治百病”,所以Rh120火炮的另外两个使用大户——德国和美国才为这型火炮量身定做了大量特种弹药:比如德国就专门开发了用于对抗躲在坚固掩体后的软目标的横向效应动能弹(与APFSDS共用编号)、用于对抗躲在一般掩体后的软目标的多用途横向效应弹和用于对抗无防护软目标的榴弹;美国人则还开发了用于对抗坚固工事的破障高爆弹(HE-OR)、用于在近距离杀伤软目标的罐头弹(葡萄弹)等。

4f1c28fa1737e0b4466cfb210d45c08b.jpeg

与之相比,日本坦克贫瘠的炮弹种类选择,除了要妥协与尾舱装弹机的弹种选择能力以外(毕竟勒克莱尔也是尾舱装弹机,但弹种选择也还是要多于日本坦克),更主要的还是显示出了从二代坦克到三代坦克的进化过程中,日本人对坦克使用定位的改变:在二代坦克时,日本人还只是跟着北约“师父”的脚步亦步亦趋——毕竟日本还曾专门为74式坦克引进并国产化了美国的M395塑型高爆弹(HEP,英国人称为碎甲弹HESH)用于攻坚。而到了三代坦克时,日本人已经逐渐形成了“坦克就是坦克歼击车”的独特的发展思路。

4b7b892b53e96b67ee8ab3b4352d50fa.jpeg

既然是“坦克歼击车”,那么作为主力反坦克弹药的APFSDS就成了评价日本三代坦克的“火力”时绕不开的一点。与引进莱茵金属Rh120火炮技术几乎同时,日本人也引进了德国DM3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相关技术并对其加以国产化。最早的DM33日本型,也就是JM33由德国生产,后来由日本自己“来件组装”。其穿甲能力大致相当于德国原版DM33——根据瑞典人的测试,大致相当于200米520毫米RHA、2000米480毫米RHA。

c9944c1374dbfa46ae91101bf9208d5e.jpeg

这样的火力在面对诸如T-64A/B、T-72A、T-80B、T-80BV等苏联老式坦克时可以发挥较好的效果。但日本人的假想敌毕竟不止是这些老坦克。在90式坦克诞生的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T-80U坦克已经服役了5年,更新型的T-90(T-72BU)坦克也已经基本定型。而在面对加挂了K-5重型爆反的这两型坦克时,JM33的穿透能力明显不足——根据韩国人在苏联解体后的测试, T-80U防穿甲能力就达到了惊人的550+毫米RHA。

01852e65e4a014ee2ae473e97f163f22.jpeg

可以说,90式坦克发射的JM33想要正面击穿T-80U,只能瞄准没有爆反防御的“弱点”,或者寄希望于“集火打击”,先破爆反再穿炮塔。而这种“刚一出生就落后”的尴尬境地决定了不管日本人是继续使用90式还是再开发一型新的坦克,都必须对火力进行彻底的升级。这也是后来日本为10式坦克研制新型主炮和新型炮弹的源动力。

7c1a653d497e1844867b3692ee8eddd8.jpeg

通常而言,提升杆式穿甲弹的穿深无外乎两种方法:首先是提升穿甲体的动能,毕竟动能是穿甲能力的最直接来源;其次是提升穿甲体的长径比,这可以使有限的穿甲体动能集中在更小的侵彻面上,提升穿甲体的截面动能密度。以JM33为例,其穿甲体长径比仅约18,而在10式坦克问世的2010年代,由于材料技术的突飞猛进各国主流杆式穿甲弹的穿甲体长径比均已达到25甚至25+级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升穿甲体长径比来提高穿甲威力显然是日本的不二之选。

627f5697addfba30f1d4a75f9d1c8184.jpeg

10式坦克装备的所谓“新型穿甲弹”,在国内一般用10式坦克的名字通称为10式穿甲弹。根据公开的资料,10式穿甲弹飞行体长度为748毫米,根据飞行体长度推算穿杆毛长度约为634毫米。国内部分网友对10式穿甲弹穿甲能力的推算也是根据634毫米的杆长计算的。但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下,估算穿深时使用的穿杆长度实则是穿杆的等效长度,即把穿甲体折合成等质量、等直径的圆柱体后的长度。也就是说10式穿甲弹的等效杆长肯定是不足634毫米的。至于其等效杆长究竟有多长?此前有日本友人计算后认为其长度约为588毫米,而我们根据目力计算出的结果大致为596毫米。这一数字相比于比起更早出现的德国DM63、美国M829A3、俄罗斯3BM69、中国三期弹尚有较大差距。

0fab83f9879688a9432ee9cbaac17dc1.jpeg

为了弥补等效杆长的不足,日本穿甲弹想要获得较好的穿透力必须尽量提高穿甲体的动能。而提高穿甲体动能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1、加装药,大力出奇迹(祝榆生老人的最爱);2、使用“药力”更强的发射药,同样大力出奇迹;3、通过合理布置发射药提升发射药装填比,并优化炮弹的内弹道性能;4、尽量降低弹托、尾翼等的质量,让能量集中于穿甲体。

94489ee86f89089d4d77708930509372.jpeg

从此前日本方面同时公开的JM33穿甲弹与10式穿甲弹实物来看,两者药筒外形的差别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认为两者药筒容积大致相当。根据公开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M829A3发射药质量为8.1kg、DM53为8.9kg,两者弹壳质量分别为4.2kg和4.15kg,以此为标准计算,10式穿甲弹的发射药质量约为8.5公斤。虽然外界普遍猜测日本采用了新型的发射药,不过这个“新型发射药”究竟能不能对美德两国的发射药形成代差还有待商榷(毕竟美德发射药的研究从未断档)。

f00e3124a86f9d9686e68c77517add5d.jpeg

根据以上这些信息,我们其实不难判断10式穿甲弹的出膛动能——应该大致相当于Rh120 L44火炮发射DM53,而略逊于美国的M829A3(后者初速更低,膛内加速时间更长)。我们知道,DM53射弹质量约为8.35kg、在L44火炮上发射的初速度约为1670m/s,整个射弹的出膛动能约为11.6MJ(M829A3约为12MJ)。假设10式穿甲弹与DM53出膛动能相等,根据其7.8kg的射弹质量可以推算出其初速约为1728m/s。而如果以M829A3的出膛动能计算,其初速就可以达到1755m/s,这也就是日本网络上“初速高于L55发射的DM53”这一说法的来源。

b3742a01eab0b5dd15440d0e2fb70785.jpeg

在存速性能方面,德国DM53在1750m/s的初速下千米降速约为55m/s;作为对比,我国125毫米二期弹在1740m/s的初速下降速约为53m/s。由此可以判断同样高初速的10式穿甲弹千米降速应该与这两者相近但略高,因为10式穿甲弹的飞行体质量比上述两者都要轻,这不利于炮弹的存速。这里我们以DM53 55m/s的降速数据计算,10式穿甲弹在2公里上的存速约为1618m/s。根据中国、美国做过试验,钨芯穿甲弹在这一速度下的垂直半无限穿深大约为杆长的0.9~0. 95倍,即10式穿甲弹在2千米上的垂直穿深约为530-560毫米。考虑到垂直半无限靶要比倾斜有限靶好打一些,10式穿甲弹在2公里上的穿深大概可以达到我国125毫米二期弹的水平。

6ce0c4b04a42d654ec9f573ecb609b89.jpeg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甲弹对抗并非各自换算成RHA之后比大小的游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甲与弹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无论是德国的DM53/63还是美国的M829A3均对其假想敌披挂的重型爆反做出了一定的优化和牺牲。德国人的思路是越粗的穿杆越难以被切断/干扰,而美国人的思路则是把穿杆分为两节(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前面的钢杆先将对方的爆反引爆,为后面的铀杆创造最好的穿透条件。

1ca641dfd514cb2d0d0ce9d48a3ebecd.jpeg

与这两者相比,日本的10式穿甲弹由于穿杆太细(只有24毫米),很容易被俄式的重型抛板爆反和中式的EFP爆反干扰甚至切割后拉断。这使得其在面对中俄坦克时,有一定的先天劣势。所以这里还是要多说一句,日本穿甲弹的发展不如尝试“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自研自产是对本国军工的一种保护,但毕竟自卫队的战斗力才是头等大事。不管是向美国引进M829A1(德国就买到了),还是向德国引进DM63(目前没有外贸信息,但毕竟当年都买到DM33了)都比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死磕”要稳妥得多。

bdbda2c7eb4c33b9e8ab8bcf68b41ee0.jpeg

说完了“硬件实力”,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日本坦克的“软件实力”。在90式诞生之初,信息化作战系统方兴未艾。如德国、美国这样的老牌坦克强国都没有在这方面倾注太高的热情。但在设计90式坦克时,日本人敏锐的嗅到了法国人“信息化坦克”的先进性,并高瞻远瞩的决定为90式坦克搭载信息化作战系统,即后来我们所说的C4I系统。所谓C4I其实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包括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与前者合称C2,是传统指挥控制系统的代号)、communication交流、computing(计算)和Intelligence(情报)。

464afd17200cf008e9a27bf5b1b2e73c.jpeg

用正常人能听得懂的话说就是,将各个“点状”的作战单元,通过数据链串联成“网”,并通过这一“网”在“点”与“点”之间传递指令、情报等作战信息。相比于之前“单链指挥”、“各自为战”的作战体系,这一作战体系的效率有了明显的质变。不过归根结底,C4I这样的作战系统难在整个体系的建立,而非硬件的安装——实际上支持这一体系的终端只不过是众多单片机的排列组合,任何作战平台只要“空间”不是特别紧张,都可以升级出类似的作战系统。这也导致了后来“信息化坦克”风暴席卷全球之后,日本在“信息化坦克”领域的建树又被迅速埋没了。

150991d6dee0012c100fe85bd657179f.jpeg

另一个常常被国内网友“吹爆”的日本“软件”是所谓的“90式最早采用了歼-猎火控”。这一说法最早出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军事杂志,不过这并非事实真相。所谓“歼-猎”(英文为Killer-Hunter)实际上指的是炮手与车长的职责分配。众所周知,坦克的炮手镜指向是固定于炮塔的。也就是说,炮手一般并不会主动搜索目标,而是要专注于“歼灭”(Kill)目标。与之相对,车长则可以通过可以自由活动的潜望镜、车长周视镜、身体探出车身等方式“搜索”(hunt)目标,并指示炮手(或者超越炮手)对目标进行攻击。

d31b2a8971bbeb7a6b7feb7c28726f78.jpeg

今天我们说的“歼-猎火控”实际上不过是这一职能分工的进一步系统化,这也是国外很少特意提到坦克Killer-Hunter功能的原因,因为真没啥好吹的。系统化的“歼-猎火控”实际上就是给车长配上一个有稳定功能的车长周视镜,并开放“炮随动于车长镜”、“超越射击”这样的权限而已。在量产坦克上最早采用这一硬件体系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服役的第一批豹2A0主战坦克。而如果算上试验车的话,至少在美德合研的MBT/Kpz-70坦克上,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功能——后者的车长镜甚至可以单独指挥照射仪控制橡树棍导弹。

cdd282f846a8fb5819b000ab99b0580e.jpeg

而说到周视镜,这里还有一则90式坦克的逸闻。即由于90式先天设计的缺陷,其炮手镜位置过高、车长镜安装位置过低且高射机枪枪架为固定式。90式坦克车长的左向视野非常糟糕,即使探出头来也非常容易被遮挡左前向视野。所以在实战中,为了保证车长拥有左右大致相等的视野,90式的炮塔通常要转向10点钟方向。而这一做法对于本身就不注重坦克侧前向防御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不过好在日本人在后来的10式坦克上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修正,架高了车长镜位置,降低了炮手镜高度并采用了可旋转的高射机枪枪架,使其不至重蹈90式的覆辙。

4ce893cf503d303ccd9a0117fa3b6fce.jpeg

整体来看,日本三代坦克在“火力”这一领域并没有什么特别闪光的亮点。其软件实力曾经因为“后发优势”引领过一个时代,不过时至今日,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而其硬件实力则一直弱于中美俄德这样的坦克强国。但考虑到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投入本身就不高,这样的发展速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不应忽视的一点是:无论是德国的DM63、美国的M829A3、俄罗斯的3BM69还是中国的125毫米三期弹均尚未流入国际军贸市场。而若以DM43、3BM42、二期弹这样的“货架产品”作为对手的话,日本穿甲弹还是处于较高位置的。所以要客观评价日本坦克火力的话,我想“第二梯队领头羊”可能是最中肯的评价。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75153072ea0e6ad63ec99d9e340f2f33.gif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邮件主题烦请标明:《出鞘》投稿,期待中……

326901b1b742ca06f42eda30e20780a4.gifceb6027329266782ab4eeca16dd8abc8.png1c35f2572f445ec23b9f935cb38f7dbe.jpeg

战争电影《二二六兵变》:陆军兵变叛乱被平息

今日彩蛋

新浪军事

微信号:sinamilnews

5bf64306bb7cf78735e617f4ddb2cbc7.pngaa128111037635c92ed97f92bf57e023.pn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