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日本人普遍觉得手机发邮件要比发短信高级吗?

那时候马车很慢,邮件也很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

中国人尤其钟爱即时通讯软件,因为高效、方便、快捷。但殊不知我们已经逐渐被即时通讯绑架。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即刻需要做出的决定和答复”,只是环境使然。 

经常观看日本影视剧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无论是上个世纪用翻盖手机,还是这个世纪用智能手机,日本人向他人传递信息一般会采用手机邮件的发送方式,是近几年line才逐步走入大家的视野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还得追根溯源。

 

邮件世界范围内先于短信

见过许多说发邮件的习惯是日本独有的,日本比较特立独行之类的言论,其实这只是单纯将中日进行了对比的结果。

放眼全世界范围,日本的“邮件习惯”是沿袭了欧美的产物,在欧美电信业发展初期,邮件比短信受欢迎的多。相反,中国的“短信习惯”似乎才是世界版图中的个案。

因为早期中国的两大电信运营商几乎是垄断式运营,既然竞争风险小,那就有钱大家一起挣。标志性事件就是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免除包月制收费,定下了“一角一条短信”的规矩。

 

中国相较于日本互联网起步晚

回顾曾经历过的二十余年,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真正达到了“后发先至”

上文提到过,欧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曾经历了漫长的“慢通讯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养成了使用“邮箱”和“留言板”功能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而后出现的“短信功能”因为不能从便捷性和性价比上和邮箱功能抗衡,因此在日本才会一直保留了发邮件的习惯。

(ps:就像子弹短信可能本身很优秀,但是想撼动如此牢固且庞大的微信用户习惯,没有质的飞越或者质的优惠,是很难办到的一样。)

 

但中国的互联网相比较日本起步较晚,邮箱功能还未在中国培养牢固的用户习惯,就被聊天室、OICQ、ICQ、QQ这样的即时通讯捷足先登,导致中国网民以注册QQ为主,而并不是163邮箱或者是雅虎邮箱,由此宽带客户端的习惯逐步带向了移动端,“短信功能”的发展在中国,毫无障碍。

这样看来,中国的电信业或者互联网业其实主体是越过了“邮箱功能”直接发展的“短信功能”和“即时通讯”。

 

日本电信运营商之间长期不互通

和中国电信运营商垄断式运营不同,日本的电信运营商之间长期是不能互通的,因为这事,相互扯皮了许多年。主要是因为短信资费分配比例的问题导致一直没有达成短信互通协议。

 

2011年之前,docomo,au,softbank这日本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巨头根本没办法短信互通,甚至KDDI压根就没有短信功能,直接用邮箱取代了短信。

这款京瓷的翻盖式手机,机械按键部分给邮箱功能留了一个大大的按键

意思很简单,邮箱是跨越了运营商的存在,你如果是日本人肯定不会傻到去问对方的运营商然后看看能不能发短信,那留给你的只有一个选项,就是互相存邮箱地址来保持联络。

2011年以后虽然可以跨运营商发短信了,但跨运营商发短信需要额外花钱,类似中国“漫游费”一样的存在。并且一条短信的字符限制很短,我记得是七十个字符以内,如果用作商业或者工作交流,还没有说到实质性内容,光是敬语就超过了一条短信的字符限制。

那么对于2011年后的日本人来说,邮件既能够包含图片、文档和相对正式的文案,主要还传输无障碍,相比较短信还十分便宜,可以说有网络的地方几乎就是免费的。那么在日本人面前短信功能就显得相当鸡肋了。

 

中日电信发展模式的殊途同归

因为用户习惯和电信运营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短信服务在日本就彻底的变成了“小透明”。

而中国恰好相反,中国的2000年短信业务爆发式增长,仅过了不到两年时间短信业务彻底协议互通,之后中国在“短信功能”的基座上又诞生了“彩信业务”、“彩铃业务”、“群发短信”甚至“短信有奖问答”和“短信算命算姻缘”以及给“超女”短信投票等形形色色的业务。

 

因此,在2G时代,中国人手机屏幕上的主功能界面是“电话、短信、通讯录、浏览器”,而日本人手机屏幕上的主功能界面是“电话、短信、邮件、通讯录”,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ps:貌似有些暴露年龄)

至此,中日两国人民在短信和邮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各自独立产生了自己的体系,各自在自己的根上长出参天大树,直到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微信和line才各自将短信和邮件逐步请进自家的“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在日本压根没有什么用邮件就显得高级的说法,只是子虚乌有的推测罢了。

 

后记

个人看来,短信功能和即时通讯软件其实拥有同样的“基因”,根源在于“即时”

Line在日本的普及广度其实远没有像微信在中国那样深,因为中国未曾改变“底层基因”的交流方式。

多数日本人,尤其是平成年代的年轻人其实还保留着“邮件思维”,即留言板式的沟通。这样给予了双方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也给双方留足了斡旋的空间和余地,而不是傻傻地望着line上一条条的“已读”,却连十分钟的耐心都不愿意留给对方。


以上です。

如果喜欢我们的作品,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和我们的知日圈App,并动动您的小手给我们加星标~

以下是星标的添加方法,在这里要谢谢各位观众姥爷和衣食父母们,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