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日本精品农业:成功经验解读与中国借鉴途径探讨

导读

日本精品农业在世界农业领域享有盛誉,基于捉襟见肘的自然禀赋,精品化路线是适合日本农业发展的最优选项,适应了作为发达国家的国民消费水准,保障了农民的高收益,保护了本国农业产业。在精品理念的引导下,原本处于弱势的农业,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农业设施、产品品质等方面在世界农业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农产品要求已由吃饱这一“量”的需求,转向注重安全、健康、营养的“质”的提高。但是,基于长期以来的生产理念与管理方式,我国现行农业生产模式与消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不对称,农业生产模式面临升级迭代以适应新消费形势的现实需要。

日本精品农业的成功是基于什么背景?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精品路线”顺利推行?我国精品农业有哪些现实需求?日本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有何启发和借鉴?

本文,笔者结合对日本精品农业的实地考察与见闻思考,对日本精品农业状况进行解读,并对中国精品农业可行性和日本经验的可借鉴途径进行阐述,期待国内从业者就此展开深入探讨,并为生产者的未来生产定位提供启发。

一、亩产600斤的“越光米”是日本精品农业的缩影

日本新潟县鱼沼市,是蜚声国际的“越光米”优势产区,越光米育成地是在福井县,在育成之初品质虽好但是存在抗病性差、易倒伏等不足,日本育种家对其前景并不乐观,但是,在新潟育种家的不懈努力下,经过改良,其短板逐渐得以补齐,并在鱼沼市发扬光大。

笔者受委派去往新潟(渔沼为新潟下属市)开展农业交流学习的时候,正值九月下旬,早熟稻已经开始收割,越光米熟期偏晚,还没开始收割。按照行程安排,笔者前后在“渔沼地域振兴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业交流学习,其中水稻栽培相关的学习是主要内容之一。

渔沼地域振兴局的办公区门楣上,醒目的张贴着一张奋斗口号“越光米一等品率必须达到95%”(如下图)。在和日方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专门问起这句标语的由来,日方专家告诉我:在上一年,由于风调雨顺,导致了水稻丰产,一等品率只有不足75%,造成了价格的大幅下降,在与福井县的竞赛中处于劣势,对鱼沼市“越光米”声誉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明志,今年的一等品率一定要达到95%,在今年的大米评比中一定要超过福井县。

我问:产量的提升不是可以获得更好的栽培效益吗?日方专家稍稍一愣说:不是的,产量的提升会造成品质的下降,日本消费者对大米品质要求是很苛刻,一旦大米品质下降,就会遭到他们的嫌弃,甚至拒绝购买,这样会使价格大幅下降,而且,品质差的大米也不能以“越光米”的品牌进行销售,所以,我们工作的重心是提升大米品质。

当我问到日本的水稻产量时,日方工作人员似乎不以为意,仍一直在讲栽培技术的问题,后来发现我对这个数据感兴趣时,告诉我的数据,经过换算后合每亩约600斤,这令我难以置信。

我说:中国的水稻亩产已经超过1000kg了。日方人员并没有接我的话,而是说道:产量的提高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产量提高造成品质下降,对“越光米”来说可能意味着灾难。

这让业已形成“产量至上”思维的我,产生极大震动,在我意识里,满足产量需求才能再寻求品质提高,对国土面积狭小、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的日本,提高产量更应该是首要生产目标。这种“品质第一”的栽培理念,与日本国情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是随着后来交流的深入,我发现不仅是水稻栽培,在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栽培上,也都处处体现着“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这也让我对日本精品农业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日本精品农业特点解读

1、怎么调和自给率低和高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在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是支撑其国富民足的基石,这也使日本在农产品自给率只有40%(以热量计算)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而且从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普遍较低,相较于国民高位的收入水平,购买这些进口农产品的开支,只占到其收入的很小一部分。

也就是说,通过“工业优势弥补农业禀赋不足”,使日本不用担心自给率低而会饿肚子。

在能吃饱饭,收入水平又高的前提下,追求高品质就成为消费的必然趋势,因此,高品质农产品,在日本具有广泛市场空间,但是,进口农产品往往很难让挑剔苛刻的日本消费者做到放心(这其中有日本官方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农协为了自身利益,而营造本国农产品优于进口农产品的社会舆论影响)。

这样一来,就为本就脆弱缺少竞争力的日本农业,提供了一条以追求小而精、小而优的特色发展之路。而道路的实现,得益于农业振兴部门在理念上的引导、农协在舆论上的营造,以及在双方相互配合下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严格把控。而今,以精品为特色、以品质取胜的日本精品模式已然成熟。

简言之日本市场上的进口农产品满足了大众化基本需求(但即便是进口农产品,日本也设置了世界最为严苛的质检标准,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品质),而日本国内的农产品从大米到水果蔬菜则满足了高品质需求。

2、日本保障农业精品路线顺利实施采取的措施

日本精品农业的实施是从育种到终端销售系统的全方位的,在本文,笔者只从自己的认知和在日本的见闻做简单梳理:

  • 优良品种是基础

决定产品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是品种本身,日本在这方面依托强大的资本和优秀的科研队伍作为支撑,选育出一系列优秀农产品品种:水稻品种除了“越光米”之外,还有最新的迭代品种“新之助”;葡萄品种除了经典的“巨峰”之外,还有近几年火爆中国的“阳光玫瑰”(日本名为晴王);苹果品种除了经典的“富士”之外,还有高端苹果品种的典范“千雪”、“陆奥”等;蔬菜品种则包括近几年广受欢迎的“铁杆大葱”、胡萝卜品种“坂田七寸”等,这些品种在相关品类的蔬菜里面都堪称佼佼者。

全方位的育种优势,为保障产品的精品品质奠定基础,并为有限的耕地实现产值、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了保障。

  • 栽培技术是保障

高品质农产品需要有科学的栽培流程规范,以及有效的过程监督,日本在栽培过程中的施肥、用药等管理过程的规范落实,是在农业普及课及农协的协作下完成的,双方会定期开展上门指导,解决农技问题,监督保障管理在规范内执行。而且农民的各项操作管理数据都有详细的记录。

这种在严格框架内的生产技术管理,保障了产品的安全品质能达到既定要求。

Related Post
  • 采收与包装

以蔬菜为例,农户采收的时间也由蔬菜产品品质达到最佳的时间来决定,甚至应该在上午采收的番茄不会拖到下午,进入流通的蔬菜不仅外观精美,没有虫眼、黄叶、损伤,还会保持整齐度。同时为了最大化方便采购者挑选,会在包装上标明产地、栽培方式、采摘时间、产品特点,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农产品品质过硬,会在上面标注生产者姓名。

采收与包装的规范化,确保了精品农产品的“神形兼备”,也是确保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手段。

  • 运输与货架管理

日本的实体物流体系十分健全,多数地区的采收的水果,在采收次日就能在冷链物流的保障下供应到东京、大阪等大型城市,最大化保障了农产品新鲜度与食用品质。笔者在日本考察期间,在渔沼、长岗、新潟及东京的超市里,从未见过有叶片萎蔫发黄的蔬菜摆在货架上,笔者就此专门询问新潟农业大学的专家,得到的答复是:超市会根据采摘时间确定打折时间,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下架处理掉(类似日本便当在过了最佳赏味期后会不同程度的打折,但是超过一定实现后就会丢弃处理)。

高效的物流体系,最大化减少了运输过程中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衰减;货架寿命的严格把控,则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可靠,也是“为精品托底”的最后一环。

三、我国精品农业可行性分析

1、社会现实需求

  • 供需关系

我国的蔬菜、水果从栽培面积到产量都高居世界首位,且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不论蔬菜还是水果有都呈现低端产品过剩、滞销甚至在人力成本较高的背景下收不抵支,但是在高端农产品的供应上又依赖进口(香蕉、猕猴桃、樱桃、葡萄等),在精品农产品供应上我国存在缺口。

  • 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

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在方方面面都得以提高,富裕起来的生活,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势必提高,即有吃饱之后吃好的现实需求

  • 对健康安全的焦虑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生产过程,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性,在施药、追肥方面,生产者有很强的自主性、盲目性,为了达到高产目标,往往是“不吝手段”,再加上各种信息渠道报道出来的或有或无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加大了人们对食品健康和安全性的焦虑,尤其是家里有幼儿或老人的家庭,这种焦虑更为明显。人们需要充分可信的安全食品来缓解这种焦虑。

2、精品道路只能中国化

我国的人口现状和耕地禀赋,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发展的最基本作用必须是满足人们基本的吃饭问题,不同于日本,只要规划合理管理得当,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下,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可以实现的,这是我国农业与日本农业在理念上的最大不同。

但是中国农产品供应上,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调和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又使农业的迭代与转型迫在眉睫,即,一方面要保障基本的粮食、蔬菜、水果量的供应,另一方面又需要满足各个消费层次的不同消费需求,从而减少高端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将这一部分市场利润由流出国门,变为流入中国农民自己腰包。

简言之:中国需要走局部精品化路线来解决农产品供需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但日本全方位的精品化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四、日本精品农业模式的“中国化”途径探讨

1、以资本作为支撑的规范化高端栽培

中国没有日本农协那样成熟完善且强有力的农业保障组织,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多半形同虚设或组织运行松散。因此,精品化推广,必须在一定资本实力的支撑下,由农业专家队伍,建立从选地、到品种选择到施肥用药、栽培采收、检测包装、运输销售等全方位的系统、完整的产业体系。

使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处于以保障品质为核心的,严格规范的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之下。同时,类似前面所提到的,日本各县域间,每年都会组织各类农产品的比赛,并形成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这对品牌的打造等等都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即,农产品的赋值和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在营销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在日本这方面的工作由农协主导官方协助,中国在这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充分发掘地方名优特产的潜力

“章丘大葱”、“烟台苹果”、“莱阳梨”、“东北黑木耳”等地方名优特产,以及国家公布的“地标农产品”总量已达数百种之多,但是绝大多数对其商业开发利用上,仍停留在原来的模式,缺少对品牌的强化塑造,深入开发运营,在相应农产品的品质提升、育种更新上更是滞后,导致光环之下的增收增效却面临瓶颈的尴尬困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风土往往塑就特殊的农产品品质,比如兰州的特殊气候土壤条件使得原产美国的白兰瓜,在兰州的栽培品质比原产地更高;甘肃天水自古有“苦甲天下”的名声,但是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却成为世界上最优质的“花牛苹果”和马铃薯产地。

我国地形复杂、幅员辽阔,只有在优势产区栽培优势作物,才能充分发挥优势,造就精品品质。

3、加强农民节能培训、推行准入制度

我国农业生产者,长久以来都是基于经验进行生产管理,并且时间越久,这种经验性的自主管理惯性就越强大,规范化意识就越淡薄,但是进行以精品化为目的的生产,必须有严格的规范操作作为保障。而日本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之前,也有较为系统全面的培训,即农业从业者岗前教育,并且在获得相应认可之后,才能在日后从业过程中享受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

中国推进精品化应该借鉴类似的准入制度,树立规范意识、并对制度本身树立敬畏意识,使原本散漫自主性强的管理,置于既定框架之下,这是收获“精品”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较为困难的一环。

结语

日本农业精品化路线的推行,农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职能完善的农协为生产者分担了作物日常管理本身以外的大部分工作,比如种子农药选购、农机采购、技术咨询、销售等,使农业生产者将精力与时间最大化的投入到生产管理本身。这种类似现代工厂流水线式的管理,与我国农业生产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亲力亲为的“全能型”的要求截然不同,这也是我国农业在升级转型过程中,必须弥补的不足。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