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日本
想象中的日本与现实中的日本落差有多大?百名华人用亲历亲记告诉你。☞☞☞
版权归饭统戴老板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 “饭统戴老板”(ID:worldofboss),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askus2016,编辑:任旭颖。
美国对中兴的制裁这两天牵动着中国网友的心,这两天关于对该事件的解读五花八门,但我们都忽视了这一事件对另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兴员工的影响。本文作者通过一部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中国力量》,来讲述了中兴出海的故事。
通信行业的老牌企业,中兴通讯,迎来创建以来最大的“至暗时刻”。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对这家公司中国科技巨头做出了令人窒息的罚单: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与中兴开展任何业务往来。这对大量核心元器件需要从美帝进口的中兴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有券商甚至表示:“如果公司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最坏的结果是破产。”
对于中兴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本文暂且不做探讨。我们尝试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述一个关于中兴通讯的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力量》。在这个三集的纪录片中,NHK详细记录了中兴通讯出征海外的经典项目:埃塞俄比亚移动网络项目的大量细节。
《中国力量》摄制组跟随中兴通讯员工,深入埃塞俄比亚偏僻的农村和落后的城市,披露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下面,本文将带大家解读这部纪录片,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企业出征海外”的故事,里面既有背井离乡的工程师,也有焦虑疲惫的经理人,更有幕后推动这一切的神秘力量,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才是所谓“大国崛起”的真正的幕后功臣。
为了便于读者理清线索和逻辑,本文将这部纪录片分成四个部分:
-
1. 中兴埃塞项目的背景
-
2. 艰难的海外项目施工
-
3. 全球崛起的幕后力量
-
4. 中兴事件最辜负了谁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
中兴埃塞项目的背景
”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国家积弱人民穷困。2006年,整个埃塞俄比亚移动电话用户数50多万户,占全国7700万人口不到1%,手机近似奢侈品,国家通信基础设施更是薄弱,除首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移动信号覆盖。
2006年8月,埃塞俄比亚政府提出了野心勃勃的移动通信建设计划,既没有技术,也缺乏资金的埃塞,自然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在这一年的11月,埃塞俄比亚派出庞大的代表团,来华出席中非论坛,在两国政府的引导和安排下,埃塞电信与中兴通讯签署了15亿美元的合同,由中兴负责建设整个国家的电信网络。
为一整个国家建设一张通信网络,对于中兴通讯也是第一次。埃塞俄比亚项目成为中兴出海的标杆性项目,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下图为中兴为埃塞设计的通信网络,图中密密麻麻的黄色标记都是需要安装的通信铁塔。
于是,在两国高层和埃塞民间的强烈关注和期待下,项目开工了。
“
艰难的海外项目施工
”
NHK的摄制组,跟随了中兴通讯的两只施工队伍,深入埃塞俄比亚的乡村,展现了整个项目施工过程的种种艰难。在第一只队伍中,施工队伍的车行驶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NHK摄制组跟在后面,在颠簸中边走边拍。
中兴通讯的施工人员分两类,一类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人员,打扮类似国内的建筑工人,一类是负责调试基站和网络的工程师,基本都是国内高校通信专业的毕业生。首先出场的安装设备的工人。
这个坐落于深山沟里的村子,交通条件恶劣,大型起吊设备根本无法进入,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和当地村民一起用手搞定。下图就是中兴员工和当地黑大叔一起,七手八脚地抬一只硕大无比的基站天线。
与村民一起,用绳子把天线给吊到50米高的铁塔上去。
整个村子全部出动,能帮忙的帮忙,在一帮围观的村民也露出非常期待的眼神。
天线吊装成功,设备调试顺利,周围手机瞬间有了信号,村长代表村民,用手机打了当地第一通移动电话,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一片欢呼,负责吊装设备的中国大叔也腼腆的笑着。
第二支施工队,安装过程就复杂的多。不过他们同样也是开车行驶在泥泞的乡村土路,一路颠簸前往施工现场。
车开到半路,陷入泥泞动弹不得。
最终靠围观的村民,才把车推出来。
一下车,前来调试设备的工程师就蹭蹭蹭地往50米的铁塔上爬,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在铁塔上调试天线,这个工作非常吃力。
发现无法解决的故障,只好再爬下来,去机房找问题。
在机房发现本来应该6根电源线,现在只有4跟,少了2根。
电源线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当地无法买到,工程只好停了下来。
NHK记者采访刚才爬铁塔的这位工程师,他坦言,“工期非常紧,压力特别大。”
缺少的不仅是电源线,还有其他很多零配件,远在埃塞俄比亚首都的建设指挥部连夜开会解决。
中兴埃塞俄比亚公司副总经理廖永康,为此焦虑异常,因为零配件的缺失,会导致整个工程无法按时完工,项目可能前功尽弃。
零配件都要从中国本土运过来,涉及到海关和物流问题,一屋子人都在发愁,谁都没有好办法。
深夜,廖永康一边抽烟一边打电话向总部求助,最终决定不惜代价,用空运的方式把设备运过来,即便这样做可能会导致项目亏损。
问题解决了,疲惫至极的廖永康直接在沙发上睡了。
在等待国内零配件运至施工现场的这段时间,NHK拍摄了中兴这些工程师们在埃塞的生活状况,跟随工程师来到了他们居住的宿舍兼办公场所。
埃塞俄比亚项目,中兴从国内派遣了超过1000名员工,远赴非洲参加建设,其中有一半被派到施工前线,他们平时办公的地方,简陋异常,如下图所示。
简单桌椅上,摆上一台笔记本,边抽烟边干活。
宿舍雇了一个非洲姑娘给他们做饭吃,看视频应该是在做非洲版的农家小炒肉。
出境的还有海天酱油,背井离乡的人们,也只有这点儿中国味道能够解一解乡愁了。
饭好了,一群人围在桌子前狼吞虎咽。
或者直接蹲在地上吃。
住的地方也很简陋,一张床一张桌子。
房间里的水龙头都是摆设,根本没有水。
每天只有一桶水可以用,舍不得洗澡,只能擦擦身子。
虽然艰苦,但这位工程师给NHK记者遥指自己负责的铁塔基站,如数家珍。
这位工程师说:“自己撒的汗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NHK在纪录片里说道:“员工个个都是中国名门大学的技术精英,虽然工资加上特别奖金,一个月也只不过12万日元左右,但自愿来工作的仍然前仆后继。”什么是工程师红利,这就是工程师红利。
终于,随着设备的到齐,埃塞俄比亚的手机网络也逐渐接近尾声。
工程师为上次没开通的村子,装最后一块板卡,受到村民的夹道欢迎。
最后一块板卡插上,这个村就能通手机信号了。
全部OK。
按照惯例,中兴会送给当地村长一部手机。
村长给亲戚家的固定电话打了一个,情绪激动。
感谢中国企业。
周围村民也很嗨皮,一脸奔小康的样子。
埃塞俄比亚比亚的网络,就是在无数工程师的日夜兼程之下,克服泥泞雨季和紧张工期的困难,终于全部开通。到了2009年,埃塞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400万户。
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那些在偏僻乡下抗设备的安装工、在50米高塔上调天线的工程师、在办公室沙发上蜷缩着睡觉的经理人,才能完全体会。
“
全球崛起的幕后力量
”
中兴等公司的出海,除了公司本身的业务扩张动力之外,背后还有更大的力量。事实上,中兴和埃塞俄比亚签署15亿网络合同的契机,就是2006年盛况空前的“中非合作论坛”。
各类地方政府主办的会议,也成为企业进军非洲的跳板。
在埃塞俄比亚项目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支付项目15亿美元的建设费用的,是来自国家开发银行银行的“买方信贷”,即埃塞俄比亚从国开行贷款15亿美金,来支付给中兴通信作为承建费用。这是相当多企业能够“走出去”的基础。
在纪录片中,国开行的金融业务人员,作为神秘的幕后推手,也前往了埃塞俄比亚的项目现场。他们的着装,跟现场的工程师完全是两个画风。
时任中兴通讯董事长的侯为贵也重点感谢了国家开发银行。
当然,除了中国技术和中国资金,要想赢得这些非洲国家的合同,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比如:
在国家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囊括了加纳、博茨瓦纳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津巴布韦、赞比亚的矿山开发、尼日利亚、安哥拉、苏丹的石油开发,在30余个国家的投资超过80亿美元。
因此,中兴这类企业能够在全球抢占市场份额,离不开员工的冲锋陷阵,也脱离不了国家战略的语境和支持。
“
中兴事件最辜负了谁
”
在埃塞的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NHK捕捉到了一个细节:中兴在埃塞的员工,在2009年10月1日国庆节聚在一起看国庆阅兵。
背井离乡的中兴员工们在常去的中国餐馆二楼聚会。
组织聚会的是前面焦虑疲惫的廖永康,项目临近尾声,他也一脸轻松。
一群男人,对着一台大屏幕电视看阅兵直播。
阅兵开始,整齐的分列式从北京传到万里之外的埃塞。
聚精会神的员工,眼里亮晶晶。
身处异国的人们,总有一种感情特别强烈。
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看着阅兵。
在唱国歌时,不由自主的全体起立。
年轻的工程师,唱到“起来,起来……”
这个年轻人眼里,似乎写着对自己未来,对公司事业,对国家前途的所有的憧憬。
但显然,这种憧憬在2018年,陷入了最大的危机。
这家中国科技巨头,拥有高达1000亿人民币的年销售额。成就这个数字的,是奋斗在全球各地的中兴员工,是他们一砖一瓦积累而来。才有如此庞大的销售数字、搭建的客户网络、抢占的市场份额、积累的专利技术。
中兴通讯的背后,是8万员工的汗水和青春;“大国崛起”的背后,同样也是亿万劳动人民的勤奋和坚忍。任何一种宏大叙事或者强国论调,都不应忘记幕后为之付出的普通人。
– END –
推荐我们另外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 点击下方绿色方块加关注 ↓↓
这才是美国
想象中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落差有多大?百名华人用亲历亲记告诉你。☞☞☞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