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本由美国人类学家写作并出版的《菊与刀》横空出世,这本著作使战败后的日本在一夕之间如同被剥了衣服的囚奴——往下遮,遮不了罪行背后的阴鸷狂热,往上挡,又挡不住边缘化的民族耻感。岛国文化上上下下局促的羞涩和畸形的丑态,同时被全世界看了个遍。
事实上,自明治维新之后至今的百余年中,日本的大国梦想曾数次迎来几乎实现的时刻,这一场故梦中有过青云直上、声色犬马,也有过略地攻城、杀人如麻。
如同其矛盾重重的民族性格一般,近代以来,日本的大国之路一直都同时经历着繁荣昌盛和古怪曲折,又同时走向更新颖的崛起和更深层的灾难。
百年之间,这场梦受百般束缚,几经浮沉,却仍旧触而不及,如同梦中幻影。
一、 速成的西方秘诀与”暴发”的大国梦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受西方列强侵略刺激后的日本通过声势浩大的明治维新,迅速缩短了其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距离。
一时间凭借富强的国民经济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亚洲国家之中声名鹊起,鹤立鸡群。这一时期的日本使一众中国青年着迷,他们纷纷奔赴日本留学,期待掌握这个小国突然之间取得进步的方法和富强的能力。
维新成功至二战投降的这数十年,是岛国”暴发户”走向过度膨胀与狂热自信的数十年,它标志着日本完成了从贫瘠弱国向成熟强国的转型,使其在诸多邻国之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然而,这同时也是日本的政治制度与自由文化逐步走向危险的数十年。
马关之后,曾被轻视的”倭国”蓦然间发现它竟撕碎了千百年来使自己做低伏小的强国的傲慢,一时间,日本国内摩拳擦掌,自认为应当奋而与英美并肩,一统亚洲秩序,建立超越国界的大东亚共荣圈。
同一时间,蛰伏在近海的西方力量正耐心等候着这一切,他们在乐于分日本一小杯羹的同时顺水推舟,迅速打开了亚洲。日本至此沦为列强在亚洲版图进行争霸活动的媒介和工具,而这一藏匿在其大国梦想之后的隐患,直到战争结束后才真正被发现。
二、 危险关系:蹲在门口的常任理事”候选国”
对于成为”工具”这件事,日本或许从来就没有回旋的余地。边缘化的民族认同感和生于忧患的岛国不安感。
一方面使日本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未能形成强大的他们自己的民族自信,因而渴望能更近距离地观察、学习来自任何外界的发展经验。
另一方面,幕府统治被推翻后,天皇成为民众唯一信仰的政治体系,长期被架空的天皇被迫扮演起了决策者的角色。
当时的日本入无法家拂士,出尽是敌国外患,重重困扰之下,面对西方国家抛出的橄榄枝自然是不会拒绝,加之日本本就十分憧憬这群西方国家所描绘的美好蓝图,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所以最终敞开了大门,让美国踏入了日本治国战略的领土。
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始终经受着传统权威精神与西方自由主义相抵相冲的痛楚。
一方面,作为率先完成现代化革新、提早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亚洲国家,日本大肆宣扬着狂放与自信的大国沙文主义。
另一方面,作为同样遭受过西方侵略、签署过耻辱条约的国家,日本在西方国家的面前,却怀揣着深深的自卑。因而,它极力地希望能够同西方世界平起平坐。
在长期的政治同盟、军事合作以及经济勾连之下,日本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第一个侵略它又第一个扶持它的美国,形成了一种既羡慕又嫉恨、既对抗又依赖、既想跨越却又逃不开的错乱交织的情感。
从历史中延续下来的军国主义精神,以及与美国之间的危险关系,使日本在国际关系上进退两难。
苏联解体后,日本多次提出希望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多次未果。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从未真正地正视历史,不愿就曾经的残忍行径道歉,另一方面,因珍珠港纠葛与现实利益的因素,多年以来,针对日本的国际地位认证,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始终落在一个半真半假、暧昧不明的层面。
三、 驶向泡沫陷阱的高速列车
政治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异样终究会反映到国家经济的层面上。作为第一个发明方便速食食品的国家,日本的国民经济也有着速食的特征。
除了明治维新时期速成的国家财富,在二战重建过程中,日本同样一日千里、一骑绝尘,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刺激政策和货币独大的高杠杆策略,实现了战后再一次经济起飞。
好景不长,在短暂的高速发展后,日本经济增速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破灭,举国深陷流动性陷阱,这一切使其国民开始怀疑:在缺乏基础力量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超常规的货币性政策刺激,将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债务的困境,丧失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9年,一部名叫《海豚湾》的纪录片一经上映,便触痛了全球环境与生态保护人士的神经,继而掀起讨伐日本当局的轩然大波。纪录片制作者在多次遭受生命威胁的情况下记录下发生在日本太地町的海豚大屠杀。
影片中,夜空是漆黑的,大海却肉眼可见是红色的;夜色是寂静的,而海豚的惨叫却声声入耳,毫不留情地当着全世界的面,刺中了日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最讳莫如深的难题。
四、科教强国的远景与人口出走的未来
日本是世界上首批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发达的经济条件与先进的医疗水平使人均寿命延长。而另一方面,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和”压力山大”的社会节奏致使其国民长期生活在忧虑与紧张之中。
日本文化自热血激情中生出古怪猎奇,从激烈矛盾中生出自卑萎靡,从失落颓废中生出”断舍离”和丧物语,最终仍需要从其中构建出对于阳光、清新、美好的向往和幻想,用以支撑个体的生活趣味和生存信心。
事实上,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情感基调相互交织,消耗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使人丧失创建家庭、生儿育女、承担责任的勇气,整个社会在朝夕之间逐渐呈现出一种机器人般冰冷的社交距离。
除了延续多年的老龄化和超低出生率,日本社会还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日复一日、悄无声息地丧失着他的有效劳动力。
在日本的失业人群中,除了仍然奋斗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较为主流的”人生赢家”和”打工人”,还有一部分人正逐渐、主动且坚决地将自己从常规的社会中剥离。
他们中的一些因沉重的助学贷款或职场压力选择自杀,一些坠入猎奇、色情或再无归路的悬崖行业,一些难以适应社会关系、宅在家里漫无天日地啃老,被唤作”摩登时代的彼得潘”,还有一些人,最后和AKB48的人形抱枕或是绫波丽结了婚。
日本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国民教育水平一直以来都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因这一策略而产出的高科技产品、专家人才以及先进技术等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在日本的各行各业中,白发族的比重正日渐上升,而他们的家庭负担却不见减轻。如果这样的社会现象还将持续下去,百年之后,科教强国的日本会否果真只剩下一批高科技与高教育水平的机器人公民?
如今,又一个百年行将圆满,在日本诸岛南部,大片的樱花照例在每一个春季兀自纷飞在日本海与太平洋的沿岸,日本坚定的大国梦,仍从歌舞伎町和银座古今交杂的靡靡之音中传出。
这个国家仍在这场旧梦中拥护着一些古老的立场,也因此束缚自身与过往的纷争。或许它尚且需要明白,除了那些高傲、坚固、漠然的集体理性记忆之外,”大国”二字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意味。
又或许,在思考如何成为”大国”之前,更应该思索的是,只有使历史归于平静,成为智慧,一个国家才可以心无旁骛地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