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

到日本旅行的中国人大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这是个曾经仰慕中华文化,后来又转而学习西方,蔑视侵略中国的国家,比起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日本最能激起中国人的好奇和好胜。

这次日本之行是我第一次去日本,在京都住民宿,在一片居民区里。日本多山,人口多集中在山谷或海岸的平地,大城市人口稠密,京都作为古都,高层建筑相对较少,民居多为二层,在狭窄的小巷道里,居民房子一家紧靠一家。在一整片拥挤的居住区内,往往除了车辆的声音,没有行人交谈或孩子笑闹的声音,寂静一片。

日本/印象

这是一个爱静的国家,人们因为民族习性或者生活空间的紧张,对噪音很敏感,在AirBNB网站上,几乎所有屋主都强调:日本人对噪声很敏感,请小声说话。我带着两个活蹦乱跳的小朋友旅行,在日本感到有一点拘束。在火车或长途汽车上,我看到日本的小朋友带着耳机,悄无声息地看动画片或打游戏,坐的规规矩矩。在从京都到成崎的火车上,在某一站停靠时,广播的声音停下来的时候,车厢这一刻非常安静,女儿和儿子说话的声音显得非常突兀。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65岁老人超过人口的20%,经过二战后的人口激增,2015年后人口开始负增长,在街上经常看到老人家扶着助步器去购物,在商场和便利店也常看到丧葬印刷品的广告。不过日本老人似乎不介意工作,我们乘坐出租车时,几乎所有的司机都是60岁以上,在一家便利店,收银员老爷爷微驼着背,脸上有了老年斑,但是行动并不缓慢,在乡间尤其会看到老爷爷们在劳作,开着挖掘机或者在铺地。日本的老太太们一般化妆,白粉底红唇膏,有一点艺伎的审美遗风,穿着和年轻女人一样讲究。中日女人的外貌区别似乎到了老年人这个阶层分外明显。

女儿在日本旅行例行的天天写日记,记录了好些她观察到的日本现象,比如为什么日本有这么多自动售卖机? 日本人为什么爱戴口罩? 京都为什么能保留这么多古建筑?日本为什么能保持干净? 身上有刺青为什么不能泡公共温泉? 日本男人为什么修眉?我们猜测一番,再上网搜索资料,发现了有趣的信息,比如日本女人注意自己的形象,出门买菜也要化妆,实在懒了,就戴个口罩出门。我们自己也观察到一些很好玩的现象,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日本女人遛狗,随身带着一瓶水,狗狗尿了以后,就用水冲一下地面。有的店铺关门前,会用刷子刷洗店前的人行道,这些细节显示出日本人爱干净的特点。

日本城市的人口密度超过中国,保持干净不是件易事,一方面依赖人们自己自觉地行为,另一方面,在流程和程序上尽量减少浪费或保持公共秩序。比如在超市,我们看到人们把食物的包装纸或袋拿下来留在超市,由超市统一处理,再把食物用超市提供的食品袋直接包好,回去可以直接放进冰箱。日本垃圾回收的细致也是世界有名的,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根据回收垃圾的种类往往有六七个之多。在垃圾回收不方便的地方,有标志提醒人们把垃圾带回家处理,日本人家里的垃圾也分类。走在街头经常半天找不到垃圾桶,这样也促使人们尽量不要产生垃圾。而场所清洁也非常注意,小到寺庙的门楼柱子下标明狗狗不可以在这里小便,大到火车一靠终点站,清洁工已经等在车厢门口,待人们下车,立刻开始清扫。

不过我个人认为中国景点的垃圾多,大多为食物包装或残余,大概源于咱们爱吃的习惯,到一个地方坐下来,一家老小,吃吃水果和零食,是一种享受。而日本人在景点里或公共场合露天吃东西的不多,也许源于拘束的性格,或者因为喜爱洁净。日本有些景点也标明不允许在内饮食。在热门景点,为了防止拥挤,也会设计好游玩线路,只能单向行走,这样方便管理和清洁。

日本/印象

但即使日本城市很干净,城市依旧拥挤喧闹,让人厌倦, 还是在乡间更见日本的美丽,连绵的山脉,澄蓝的海湾,溪流从山中流出,环绕小小的村庄,村外一畦一畦的稻田或菜地,几乎是中国人回忆中已经失去的田园。在乡下,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清澈见底,村舍多为瓦顶小院,院中有罗汉松,或茶花,偶尔有柿子树,冬天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拉着一个个红柿子。

成崎是一个可爱的温泉小镇,一条小河流经小镇,两岸植柳,游人穿着日式浴衣,木屐哒哒,穿行在一个个温泉间。让人有一点点想到川端康成《雪国》中的温泉村子。镇上街头还有露天温泉,供游人泡脚休息。我们入住的日式旅馆骄傲于自己的传统,还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展示日本器皿和手工,旅馆日式庭院里有小桥流水,苔痕鱼迹。说到日式庭院,此行看到最美的是京都岚山的大河内山庄,一般的日式庭院静美恬然,但失于太过精致或缺少中国人喜爱的生趣,而大河内山庄却在天然风景中稍加修饰和点缀,化天然为人工,山野与人居合一,真是超然之作,个人私见,胜过我见过的苏州园林。

在成崎的夜晚,孩子们睡了,我在阳台上独坐。夜已深沉,山在高处,一带蜿蜒曲折的淡灰色,旅馆的房屋和庭院是安静的黝黑,只有几个小窗口还透着暖黄的灯光,旅行中的完全安静的自由时光也只有这么一点了。

日本/印象

从成崎出来,来到附近的日和山海岸,眼前骤然开阔,层层蓝色的海洋,如烟的远山,雪白浪花拍在焦黄的岩石上,让人心摇神动。当时,一只灰鹤站在海中岩石上,碧海环绕。凝目看去,一瞬间,仿佛自己变成那只鹤,经历从它破壳而出,姗姗学飞,独立海中的过程,感受它脚爪紧踏冰凉的石块,海飞劲吹羽毛,人、兽无差,与天地一体。苏东坡见鹤,而梦到羽衣翩跹的道士。那种通达的情感,如今体会一二。

成崎到天桥立一路经过的乡下更为偏僻,火车只有一节车厢。据说日本因为人口下降,年轻人从乡村到城市求职,一些村庄已经空无一人。从火车上看去,看不出萧条,不过有些小站只有一个小棚子,但是旁边倒是立着一个大牌子,说明本地有三百年织绫的历史,在申请国家文化遗产地。日本人求新而顽固,这种矛盾性在城市与乡间很明显,城市里常见纯英文名的店铺和非常现代化的设施及用品,而乡下牢固的传承当地的风俗与手工艺。

天桥立是日本三景之一。天桥源于日本传说,说由天梯倒下形成,就风景而言没有日和山海岸美丽,但天桥沙滩的松林安静中闻海浪声,与孩子们在其中骑车,看落日倒映水面,松影横斜,颇为享受。 天桥立小镇只有两条小街,因为不是旅游热季,店铺游人稀少,有茶铺卖当地特产,智慧饼,是一种涂了红豆酱的饼,有中年女人守在店门口,到了五点没有人进去,就关了门。晚上从海边走回旅馆,路边就是山,夜色中一片高耸的黑影,山顶上悬着一弯新月。夜里从旅馆阳台看去,海湾边的灯火次第暗下去,天上的星群从屋檐边垂落下来。

离开天桥立的那天,帮我们存放行李的纪念品店老板很热情,会说英语,和我们聊,问我们从哪里来,问我们下一站去哪儿,我回答去大阪,他感叹一句:大阪,大城市啊!

在行程中,我们吃了很多日本料理,从几块钱的饭团到昂贵的高级料理都有,但马牛肉、冷雪蟹、全家超市的饭团和日式甜点我们都喜欢,日本梅酒也很清甜入口。日式饮食的器皿精致丰富,给平淡的日本料理增色不少。其中京都二条城附近的一家小店,整个店大概1.5米宽,6、7米长,只有8个座位,一个年轻的小哥经营,75元一份的意大利面,一丝不苟的从前菜到汤到面都有,非常美味,值得一提。

行程中和日本人的交往仅限旅游必要的场合,觉得他们的礼貌中有疏离,或者是由于语言不通,但总觉得他们并不是从内心中喜爱与人交往,更多的是习惯性的礼节,尬尴、喜爱、不理解都用微笑表示。这是日本之行给我的一个奇怪感觉,之前去北美欧洲旅行都觉得地球原来很小,坐飞机十几个小时,全然不同的文化和建筑,但其实人们一样的生活,只不过被国界限制而已。但日本仅两个小时飞行距离,但在同样黄色皮肤黑头发的面孔下,却觉得理解很难,距离更远,突然觉得地球原来很大。

回来的飞机上,我读旅馆赠送的Japan News,这是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下的英文报纸,其中提到日本国内时事,自民党在提议改宪,为自卫队的合法性和未来参与战争的可能寻求宪法依据,同时对韩国要求修改2015年达成的慰安妇协议表示不满,暗示韩国此举不利于双方压制朝鲜的核威胁。细读一下,原来韩国提出要求建慰安妇纪念馆和纪念日。回想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一下飞机,入海关前,就有专门为犹太人设置的礼拜室,德国境内也有很多集中营的纪念馆,两个国家对战争错误的态度真是截然不同,有人解释这是因为日本的耻文化与德国的基督教原罪文化不同,耻文化以避耻为首要,原罪文化以反思为首要。想起在京都街头看到的政府竞选海报,不同候选人都做出各种承诺,自卫队的征兵广告上有可爱少女和英俊少男的照片。对于一个在日本旅行的中国人,想忽视这些政治性的方面真的很难。也许要理解日本的这一面,看看读卖新闻自己对日本的评价:”disaster-prone nation”,这是个灾难频发,顽强求胜的民族,四面临海。在一点上, 和中国这样地大平和的偏内陆国家截然相反啊。

不管如何,作为游人,我欣赏日本的幽艳冷涩的审美,浮光掠影看日本,美学方面的体验都可以用这张日本画来总结,将这幅月下松鹿与中国山水画对比,说不出来的话都在其中了。

日本/印象

免责声明:转载自网络 不用于商业宣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