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理科生比文科生更重要?日本二战专挑文科生上战场,理科生却留校

1943年10月的一天,2.5万名身穿校服的日本大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挺着强健的胸膛在明治神宫外苑竞技场,接受来自当时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检阅。

这2.5万名大学生中既有来自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也有富裕家庭的纨绔子弟。他们即将奔赴战况惨烈的太平洋战场,为天皇尽忠。

面对着这些信仰坚定的年轻人,大会的主持人,东条英机的脸都因兴奋而扭曲了,他情不自禁的狂叫着,“天皇陛下,万岁!”

然而如果有人对这2.5万名大学生的专业进行调查,那不难发现其中一个诡异的地方,那就是这几万名即将奔赴沙场为天皇尽忠的大学生,通通都是文科专业的,而为他们送行的却不是女大学生就是理科生。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要将代表日本社会未来的大学生们送到九死一生的太平洋战场上,又为什么只挑选文科生呢?

1943年的日本军力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边缘,在中国战场上因为抗日军民的英勇抗战而泥足深陷,在太平洋又不得不面对实力雄厚的美军,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在这样的形势下,日军的兵源补充就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与战争狂人们又怎么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素质优良又忠于天皇的日本大学生们。而之所以选择文科生,日本政府是有着充分而又长远的考虑的。

二战之后,日本以令世人瞠目的速度完成了国家的重建,并且在1968年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浴火重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将理科生保护了起来。

因此即便是面对二战结束后的百废待兴,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来应对,可以说早在1943年狡猾的日本人就留好了退路。

与掌握了专业技能的理科生不同,文科生不仅对重建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还可能因为缺乏就业而对政府产生巨大的不满。要知道笔杆子有时比枪杆子的威力更大,而当时日本国内社会各阶层间也从不缺少矛盾。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批文科生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之后,他们对战争与日本制度的反思才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最为忌惮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亲华首相村山富市,尽管在1944年抗日战争的后期才加入战争,可是短暂的从军经历就迫使他打破了心理的藩篱。

在当选首相之后,成为了继细川护熙之后第二位以首相身份向亚洲受害国口头道歉的政治家。而他在1995年的“村山谈话”更是得到了包括中国、韩国与日本部分民众的肯定。

那么为什么,这么短时间之内就令原本狂热的信仰着天皇的文科生们对战争产生了疑问呢?除了良心发现之外,老兵们的敌视也是重要原因。

毕竟当时在日本能够上得起大学的家境都比较殷实,而参军的军人大部分出身比较贫寒,最重要的是,尽管是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可是酬劳与大学生的起薪相比仍然微不足道。因此,日本军人对这批受到优待的年轻人早就是妒火中烧。

所以尽管这批大学生各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却被安排了最危险的任务,比如神风战斗机飞行员。

其实,日本轻视文科生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连昭和天皇都喜爱生物学,还被英国皇家科学院授予了名誉会员呢!

原作者:季圣杰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