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社会5.0”:日本超智能社会规划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通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已经纷纷提出了新的科技发展蓝图。如2008年英国提出的“高价值制造”,2013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2014年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 2.0),2015年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2016年日本提出的“超智能社会——社会5.0”等。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对生产、物流、交通、健康、医疗、金融、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发展带来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将是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巨大改变。其中,日本提出的“社会5.0”更关注从消费侧来推动社会的转型升级。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解决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高龄少子化所导致的医疗压力问题、劳动力不足问题以及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相信这对我国未来智慧化社会的建设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社会5.0”蓝图和可应用场景

  日本政府在2016年1月发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第一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概念。[1]该计划指出,“社会5.0”具备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系统;二是实现超越年龄、性别、地区、语言等差异,为多样化和潜在的社会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服务;三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舒适且充满活力的高质量生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社会。[2]2018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未来投资战略2018——迈向社会5.0和数据驱动型社会的变革》报告。这一报告指出,未来日本将对生活和生产、能源和经济、行政和基础设施、社区和中小企业等4大领域的12个方面重点展开智能化建设,其中针对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科技发展、医疗卫生、物流运输、农业水产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给出了较为清晰的未来发展蓝图。[3]本文将着重从医疗、物流和防灾应急等三个方面就“社会5.0”的发展方向和可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和阐述。

  1.减轻医疗负担,实现分流就医

  日本是世界第一长寿国,拥有先进的医疗水平。然而,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对日本医疗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本政府提出的“社会5.0”蓝图中,未来医疗服务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每一位患者的生理数据、医疗救治信息、疾病相关情况以及生活环境等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处理和系统分析,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救治和健康指导服务。因此,智能医疗的出现可以实现以下多个场景的实际应用。

  首先,在日常疾病预防和急救方面,根据每一个患者的日常数据收集和分析,由机器人来为其提供相应的生活辅助服务,让孤寡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的居家患者也能得到贴身的医疗辅助,享受舒适的日常生活。通过实时的生理数据监测和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在患者真正出现明显症状或病症恶化之前,通过及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生活建议,第一时间发现疾病并进行预警提醒,从而避免病情恶化,有效减少救治成本。除此之外,建立电子档案,整合与共享医疗数据,可更加精准和有效地选择治疗方案。如在救护车运送或医疗机构救治期间,可通过调取电子档案的方式,便于医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病史,为患者及时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缓解医疗工作负担,改善医疗环境中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如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是未来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目前日本医疗机构可派医生携带医疗设备前往患者家进行看诊和救治服务。但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往返交通等因素也势必会增加医生救治的时间和体力消耗。但通过借助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既可以解决患者与主治医生定期的问诊需求,也可以减轻患者因往返医院所需的就医成本,避免就医路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从医生角度来看,通过已建立的电子病历并结合患者的身体监测数据,医生完全可实现通过远程问诊和远程辅助进行治疗。如有必要,也可通过网络连线提供会诊服务,进而有效提高诊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弥补劳动力缺口,提高物流效率

  为缓解少子化趋势所导致的物流劳动力不足、成本不断上涨的问题,在日本“社会5.0”蓝图中,无人驾驶运输车、机器人和无人机等智能运输设备将成为辅助物流配送的重要工具。在长途运输方面,卡车主要物流运输力量将采用无人自动驾驶技术,通过在卡车上安装控制系统,建立起连接发货地、高速公路及市内道路的绿色驾驶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卡车的无人智能运输。在中短距离运输和配送中,运用小型自动运输车和无人机实现小批量自动配送。在不同物流场景下投入智能运输设备,可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实现高效率的物资配送。因此,智能运输可以实现以下多个场景的实际应用:第一,对于偏远地区和地形复杂的居住区,通过自动配送系统连接卫星及客户终端,进而实现无人机在同一时间段内向多个目的地派送货物的效果。第二,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取消费者终端物流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分析得出市场需求导向数据,供生产侧有效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与此同时,生产侧与销售侧的联动,不仅可以为库存管理和运输管理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可以让生产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物流因素纳入其考量范畴,进而使得物流端、市场端、消费端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创造出更大的附加价值。[4]

  3.提高防灾减灾预警效果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受到板块移动及海洋性气候等因素影响,地震、台风、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应急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做好灾前预警、灾后救助,减轻人员和财产损失,将是考验日本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日本“社会5.0”中,灾难预警和应急系统将是集合卫星、大数据、物联网、信息通讯技术、智能医疗、智能运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体系。可以在以下场景进行投入应用。

  首先,在灾难预警方面,借助卫星系统并配合地上气象雷达等检测系统,将数据反馈给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若出现异常情况通过手机、电视等电子终端第一时间向广大民众发出灾害预警信息,提供就近避难场所指引和避难方式指示,进而为民众争取更多的避难时间和提供准确的避难指引。

  其次,在灾难发生后,使用配有智能传感器的无人机等第一时间收集受灾地区相关数据,对受灾地区进行实时灾情观测,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快速向外界发出救援通知。救援人员同样可运用智能辅助器械和救灾机器人来提高救援效率,为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争取更多时间。同时,根据各避难所实时反馈所需支援物资信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受损、救援人员短时间内不易到达的地区,通过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等,实现快速的物资运送和物资补给。

  最后,对于受伤的人员,通过智能医疗检测系统,可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反馈伤势和身体状况,为医护和救援人员的紧急处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根据伤势情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实现更好地救治效果。

  如上所述,日本“社会5.0”中所描绘的蓝图正在逐步推进,在智能化社会中,将充分利用科技革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形成一套互联互通、相辅相成,涵盖整个社会的综合性智能化体系,借助科技创新为社会的可持续和更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力量支撑。

  二、对中国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创新领域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和追求,也开始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隔17年再一次面临着“新冠病毒”疫情的考验。但此次我国应急响应能力已与“非典”时期不同,采用了大数据分析追踪,在遏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和尽早发现潜在感染人员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未来我国综合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提出的“社会5.0”发展蓝图,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智慧化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加快推动智能医疗系统建设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30万人,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90.7万人。[5]此外,城市和乡村在医疗机构水平、医疗器械质量、医疗整体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从长远应对医疗需求不平衡的角度而言,在大力培养更多医疗从业人员之外,引入智能医疗设备并进行相关培训、构建远程线上医疗系统、建立电子病历和日常健康管理系统等综合性电子医疗体系,将成为改善城乡就医环境差距,缓解城乡医生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

Related Post

  其次,日常健康监测仪器和相关软件的智能化升级将起到有效的疾病预防功能。大部分疾病并非突然发病,而是在前期已经出现了一些身体健康指数的变化,但由于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的就医提醒,从而导致病情加重。目前,很多家用医疗设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网功能,但更多的局限在单个软件的数据统计阶段,尚未能达到通过身体健康指数进行综合判断或给出个性化科学健康建议的程度。因此,开发和推动日常医疗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个体化身体健康指数的监测和分析,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捕捉早期疾病信号,及时抑制病情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可考虑将这一数据通过数据联网方式,纳入到个人电子身体健康数据库或电子病历,为医生准确判断患者身体状况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最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远程医疗系统的建立将有效实现人群隔离和患者日常就医的双重需求。对于患有精神性疾病的人群而言,疫情的紧张气氛有可能会对其康复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需要隔离或不宜外出的情况下如何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将成为一个问题。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电子病历和数据监测系统的建设,将可实现医生与患者的远程问诊,通过日常身体数据的监测为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使得医生在隔离状态下也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恰当的医学建议。远程智能化医疗系统的建设,还可实现医疗机构间的实时信息共享,进而为医生诊断和共享治疗经验提供重要平台。在发生未知原因或尚未找到有效治疗手段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将成为医生们判断病情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建立智能化医疗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在短时间内梳理不同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实现医生之间的治疗方案共享,为各医疗机构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判断材料和经验支撑。应该看到的是,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人们身体出现不适感时,可首先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初步问诊,一方面减少民众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蜂拥至医院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2.强化智能化监测和预警设备

  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发展都将带来巨大影响。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有效排查重点隐患,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将是防灾抢险的重要环节。而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疑将有效提升防灾抢险效果,大幅降低灾害所造成的各类影响。

  首先,推动防灾预警系统智能化服务应用。就目前的防灾教育而言,虽然防灾知识教育的普及力度在加大,但有关防灾训练及避难公共标识指引建设方面的投入还待进一步加强。因此,面临突发性灾难时,人们如果不熟悉当地情况,即便提前得知灾难预警信息,在应对过程中也常常不知所措。因此,为最大程度地发挥预警系统作用,在加强日常防灾训练和教育的同时,也应进一步推动区域防灾基础设施和防灾预警系统的联动建设。例如,鼓励手机客户端防灾预警软件等智能化终端服务体系建设,在灾难可能发生前,第一时间向民众发出预警信息,并及时提供有效的防护和避难建议,使得民众可以根据自身所在位置快速找到最近的避难场所,采取最为恰当的自我保护措施,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对房屋、桥梁等基础设施安装传感系统,实现对灾区基础设施状况的实时监控,及时预警、预测潜在风险,有效降低二次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对城市居民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损害是持续性的,尤其在地震灾害中,许多建筑物虽然未在第一次地震中发生明显损毁,但其内部结构可能已经难以承受二次冲击。伴随着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余震,其很有可能出现建筑物彻底坍塌或损毁的情况。而在第一次灾难突发后的短时间内,救援队伍很难对灾区尚未明显受损的建筑物开展大规模安全排查,正因如此,这一类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对救援人员及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容易造成次生灾害。因此,通过配备智能传感器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控,可实现第一时间探测和评估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及危险系数,合理组织救援和疏散工作,有效降低二次灾害风险。

  3.推动运输设备智能化升级

  提高在运输过程中的卫星定位系统、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投入,将在物资运送和紧急灾情勘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偏远山区发生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引发路面塌方和山体滑坡,如再受到地形地势和恶劣天气等因素干扰,很容易形成灾难“孤岛”,使得救援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进入这一区域进行救灾抢险。当出现这类情况时,通过运用无人机、小型无人车进行远程遥控,可在复杂的救援环境下第一时间送达部分救援物资和设备,使得受困人员可以得到有效的生命保障并开展自救活动。与此同时,在运送救援物资过程中,在相关设备上可装载影音数据传输系统和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联动,第一时间将灾区情况反馈给指挥中心及救援单位,以及医疗机构等应急相关单位,为其制定更为有效的救援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争取更多救援时间,尽可能地保障受灾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在协助特殊时期的应急响应方面,在交通管制的情况下,通过引进自动驾驶卡车、无人机和自动运输车执行配送任务,可以有效缩短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供给。

  最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通过使用智能汽车和无人机等设备实现配送服务,一方面能有效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降低感染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便在远离市区或购物不便的地方,也能满足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在减少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结语

  以高新科技为载体、以万物互联为特征的日本“社会5.0”,为人们提供了人与科技、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未来蓝图。当前,我国已经在城市智能化、智慧化领域加大了投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智慧化并非一刀切式地运用新技术彻底替代或淘汰传统劳动力,而是借助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更加高效的方式来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新一代技术也将大幅度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营造和构建起更加“以人为本”的生产、生活空间。

(作者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

  参考文献

  [1]“超智能社会——社会5.0”概念,是继“狩猎社会”(社会1.0)、“农耕社会”(社会2.0)、“工业社会”(社会3.0)、“信息社会”(社会4.0)之后,日本社会下一个即将进入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是在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下的“超智能社会”(社会5.0)。

  [2] 内閣府,Society 5.0,https://www8.cao.go.jp/cstp/society5_0/index.html.

  [3] 内閣官房日本経済再生総合事務局,未来投資戦略2018,2018年6月,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keizaisaisei/pdf/miraitousi2018_pr.pdf.

  [4] 日本経済団体連合会,Society 5.0時代の物流-先端技術による変革とさらなる国際化への挑戦-. 2018年10月16日,https://www.keidanren.or.jp/policy/2018/085_honbun.pdf.

  [5]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5月22日,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1905/9b8d52727cf346049de8acce25ffcbd0.s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房迪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