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罐装茶饮料不加糖,那还能喝吗?”| 日本观察

“欧洲人研究了几百年的葡萄酒脱糖技术,到我们这儿,一瓶可乐下去就给打回原形了”。

我想,说完这段话的人,脸上应该堆起了高傲到扭曲的“民族自豪感”吧!

——Seamo Tsai

首先,拒绝杠精,在中国的确有无糖茶饮料,但是销售额和市场规模相对于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其实是占比很小的。

但在日本,这个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难不成关于饮料还有所谓“甜淡之分”?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听我细细和您分析。

 –  从历史看中日饮茶的需求变化

追溯历史,中日两国均有广泛的饮茶传统,并且是中国将茶文化传至日本,因此日本诞生了和中国相同的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茶文化,但是两国的茶文化需求的变化是从近代才开始走向各自的道路的。

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和二战结束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吸收了许多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但是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没有中断,没有和西方外来文化产生过多的矛盾。

日本传统的茶道文化和精神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沿袭了下来。

虽然茶文化讲究“雅俗共赏”,但在近代的发展中逐渐和“俗”脱离了关系,变成“雅”的代名词。

再加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曾有明显断层,加之数十年的整体贫困使得喝茶这等“雅兴”被平民百姓列为“非必须品”。

 –  也许你只是看上去喜欢喝茶

中国作为世界最早的茶叶消费国,现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茶的热情貌似并没有那么热衷,人均消费量远远不敌英国和日本,不要忘记中国同样也是主要产茶国之一,饮茶氛围不够浓厚。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饮茶的概念仅限于“高档”和“上层”,英国有堪称国民饮食运动的下午茶,日本有随时随地的罐装茶,但是中国没有广泛的平民大众茶文化。

相比之下,倒是城市中的咖啡文化更浓一些。

一个普遍而成熟的市场,它的产品结构肯定会呈现年轻化的,因为年轻人是消费主力。

日本的罐装茶就很能符合这一条件,但是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东方树叶”等中国的无糖罐装茶明显逊色于日本的“伊藤园”和“三得利”旗下的系列。

可能只是中国的市场还没成熟吧。

 

 –  罐装茶饮料是茶还是饮料?

其实这个问题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所在。

在日本,如果大致划分的话,会分为汽水、果汁饮料、茶饮料、运动型饮料等。


但在中国,“茶”已经变成了饮料的一种口味。

在中国的饮料分类中并没有刻意的将“茶”作为单独的门类给提取出来。

中国的饮料制造商也仅仅是将“茶”作为饮料的一个元素和卖点。

甚至有人粗暴的将中国的饮品归为这样几类:

放糖的和不放糖的,带气的和不带气的。

其实在这些人的眼中,“冰红茶”、“冰糖雪梨”和“酸梅汤”基本上都被粗暴的划分到了“糖水”的范围里。

那么这样和“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好像就是希冀着充满健康的“茶元素”能够和充满危害的“一瓶一拳头的糖”含量的成分能够抵消一样,都是心理安慰罢了。

那么我们可以说,茶饮料在中国不算茶也不算饮料,只是一个元素而已

而日本的罐装茶饮料其实是传统茶饮的外延,将茶保质保鲜快速的让日本人能随时随地在自动贩卖机里喝上茶,这才是日本茶饮料界的本真想法。

所以这也是你在日本喝到的罐装茶不加糖的根本原因,因为日本的罐装茶饮料就是茶的便携版本而已,内容没变化。

所以在中国,如果你真想喝“茶”,你是不会去买“茉莉清茶”的,如果你买了“茉莉清茶”,其实只能说明你喜欢“茉莉清茶味”的罐装饮料而已,和你喜欢“大红袍”、“铁观音”没半毛钱关系,倒是和喝“可乐”的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  “罐装茶饮料不加糖,那还能喝吗?”

回到我们的主题,我就是喜欢“冰红茶”你奈我何?

我手握橄榄枝而来,这两者没有高下之分。

我国的罐装茶饮料只是饮料界工业发展的子集,沿袭了加糖这一传统,拥有自己成熟的市场特性,并且久经市场考验,获得了中国广泛的大众市场份额,也符合我国大多数人群对于“茶饮料”的理解,这一点无可厚非。

那么你说不加糖的茶到底好不好喝。

我的回答是好喝,但不能常喝也不能多喝,因为大量摄入的确不健康。

不过大家不妨可以尝试尝试在大鱼大肉之后喝些苏打水,也可以在难以提神的时候喝喝“真·茶”。

毕竟世界多姿多彩,尝试一下,没准很好嘛不是。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