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9102年了,日本人仍然认为是“空气”在决定一切事物吗?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语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读空气”就是日本这个社会中的大象,大家深切的意识到“空气”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但却只能依靠“默契”、“心领神会”乃至“半句话”压得让人喘不过气。

最近,许多的日本老书再版,现如今依然火热,畅销一点不减当年风采,在日本书店最明显的地方最近都堆积出了大书塔,就连四十年前出版山本七平的《“空气”的研究》,再版后依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生存圣经”?

这就存在了一个恐怖的问题,四十年前山本的这本书在“空气”领域依然适用,就像《菊与刀》一样跨越了时间的维度,但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这四十多年来,日本社会关于“空气”的研究“毫无进展”或者说大家一直“有意回避这个房间里的大象”。

什么是“读空气”?

日语中有一个短语叫做“空気を読む”,这里的“空気”并不是让你去像周星驰那样“对着空气读”,更不是让你“呼吸空气”,而是日语的“空気”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气氛”。

所以“空気を読む”的意思就是“读懂现场的气氛和氛围,以此来推测判断现场,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言行举止”。

其实,“读空气”可以理解为日本人逐渐开始抛弃低端的“言语交流”,开始用能展现出情商和洞察力的“脑电波交流法”,省时省力又省沟通成本,用这种方式发展出了日本人超前的“群组的默契、团体的默契和社会的默契”

用汉语来评价的话,和“读空气”比较相似的就是“有没有眼力见”。

拿前段时间大火的《我是大哥大》举例,有两对共生组合“京子和明美”以及“今井和谷川”。

性格直爽的明美,三番五次的读不出来京子“装纯情的氛围”,被京子大声呵斥道“不会读空气的吗?”

而谷川的读空气能力一绝,只是因为自己的拳头不够硬才当了今井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跟班,因为会读今井的空气,极大的满足了今井的虚荣心,自己一方面也获得了今井的“保护”。


不会读“空气”真的该死吗?

不理解“空气”的人,会被讥讽为“KY”,“KY”就是“空気が読めない”中罗马字的缩写。

“空気(kuki)”和“読めない(yomenai)”的开头英语字母组成的缩写语。

“KY”在标准的日本社会中会被认为,不懂察言观色,不会洞察氛围,反应迟钝的人,这样的人会被认为不适合胜任高级职位,以及难以在交流和斡旋中获得胜利。

所以在日本社会中,“读空气”会被认为是成熟之人的社会标配,但是依然有许多成年人依然不会读空气,甚至否定“读空气”这种“胁迫式的默契”。因为日本社会逐渐多元化,社会的默契度逐渐丧失,本以为互联网可以加速人和人的沟通,但其实构建了一层层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茧房”,并且难以攻破。

因为至今,日本依然“不鼓励沟通的价值”,其实都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儒家思想在日本现实世界的反应。在日本最好能“以心传心”、“沉默是金”、“不说才是花”、“男人只要不吭声喝札幌啤酒就好”

在日本,不会读“空气”的人并不会死,有一部分会进化为“假装在沉默”、“总之先不说话”来显得自己好像是在认认真真的读空气,或者干脆在现如今这个撕裂的社会里“正面杠”,硬核的去应战每一个“空气”。

“空气”解读过度下的人间关系

但上述两种人在日本社会中依然成不了主流现象,大多数其实都像“谷川”一样,让渡了自己决策的权利来换取绝对力量的保护,而在日本社会中,这个绝对的力量就是“空气”

因此人们过度解读空气,整个社会都在花大成本去维护强权,忽略了自身的感受,个人认为,“空气”的过度解读基本上等于“舔狗”

“舔狗”的解释是这样的,指没有底线地讨好对方或毫无原则地阿谀奉承他人的一类人, 是一种极端状态。所以我们会戏谑的评上一句“舔狗, 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

山本在《“空气”的研究》指出了,日本人认为凡事只要“全员一致,连一个反对者也没出现”就确保了决议的正当性,其实只是走一个过场而已。

比如在日本职场上,有许多不用开会就知道老板的选择的问题,在举手表决时,读空气的高手就会事先高高举手,其他人再跟着这些高手一块举手表示同意,老板看着全员都同意了,装作迫于空气压力的样子,装作不情愿的举起了手。

如果,最后这项决议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因为是迫于所谓“空气的压力”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项,所以必须由“空气”来承担责任,这样作出决议的所有人就都可以“免责”了。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在“空气”过度解读的场所听到“是空气决定了一切”这样的话语”。

读“空气”真的降低了沟通成本吗?

活在现如今的2019年,平成年间也将告一段落,日本人回首四十年前,仔细揣度空气这个庞然大物,它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现在依然茁壮成长。

所有的日本人只好揣度各种状况才能好好活下去,根本无法做出“完全脱离他人的自我判断”。

我们完全听不到日本国民对于一件事最为真实的判断和想法,因为在空气的胁迫下,有没有想法倒不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可能说这一日本人的性格习惯从最开始的出发点,也许就不是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可能是避免人与人交流时出现“硬着陆”,形成的天然缓冲,让双方都有“退让的空间”才被发明出来的吧。

以上です。

如果喜欢我们的作品,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和我们的知日圈App,并动动您的小手给我们加星标,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好看”!

以下是星标的添加方法,在这里要感谢各位读者,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们一所悬命的动力!

 

别忘了点“好看”哟↓↓↓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