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妈妈如何毁了一双儿女?一个中产梦碎的故事

6c5f88a5583e3bf18b7952a249f6eb88.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 blue_oak)

cbae14a85a20669903dda4926e95d052.jpeg

为了培养一双儿女,这位日本中产妈妈费尽心思,投入巨大。在她看来,孩子们的物质基础和先天条件那么出色,以后的生活必然会比自己和丈夫更好。

现实却不尽然。这是一个中产梦碎的故事,也是一个由于母亲的教育把整个家庭带入歧途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日本,却对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是我最近看完感触良多的一本书。

16a455e0794194d7eb38b9e5795ba113.jpeg

故事讲述了日本一个中产之家,妻子由美子被好强的母亲一手带大,她努力地考上好大学,去大企业工作,跟条件不错的丈夫结婚,过上了感觉良好的中产生活。

为了培养膝下一双儿女,由美子费尽心思,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艺,连续3年带孩子去夏威夷度假,为了提高他们的品味,带他们去听音乐会……她认为,孩子们的物质基础和先天条件那么出色,以后的生活必然会比自己和丈夫更好。

是不是听上去挺耳熟?就像在说我们的邻居、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可这是一个中产梦碎的故事,也是一个由于母亲的教育把整个家庭带入歧途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日本,却对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03d1ff69528a8658f8f68f910b7998e3.jpeg

作者:林真理子

 

100分家庭养出的“废柴”儿子

由美子的儿子叫翔,是个帅气少年。母亲的期待和培养,优渥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他成才,在林真理子的笔下,他活成了一个超级大废柴。不是为非作歹的顽劣,不服管教,而是那种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丧”。

 

由于不肯参加大学考试,翔被父母逐出家门,打工,够吃穿用度,没有多余的欲望,更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憧憬,整个人像团虚软的棉花。甚至当他的外婆把攒了一辈子的1000万日元放在他手边,希望用钱激发他欲望时,翔对外婆说:“我不需要那么多钱,因为什么也不想做。”

ed646f4921323e22458f2009930cd4b4.jpeg

比宅更宅的日本“茧居一族”

 

翔与网络世界认识的一个来自冲绳的女孩珠绪准备结婚,母亲由美子既惊愕又强烈不满。打工意味着儿子会沦为下层人,如果再和一个来自偏僻海岛的女孩结婚,他们一辈子就只能葬身于下层了。

 

翔的母亲希望他成为医生,过上中产体面的生活。可是他并不想过那样的生活,因为“看上去也不幸福”。翔什么都不缺,可拥有这一切的他也并没有感到幸福,维持住这样虚伪的生活却要费那么大劲去钻营,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由美子很困惑: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太大的瑕疵,为什么儿子成了个“废柴”?

 

每一步都精心算计也未必能得到幸福

 

如果说翔的叛逆是对母亲由美子包办一切的反抗,那他的姐姐可奈却完完全全吸收了母亲的价值观,变本加厉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无论学习、交朋友、恋爱、结婚,她都在权衡、算计。

 

可奈努力学习考进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挑选更高质量的配偶,大学快毕业了也不找工作,而是频繁参加联谊会。可奈很聪明,她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远离有钱男人的诱惑,一心找一个精英丈夫。最后她确实如愿找到了中意的丈夫,并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3323ce62939fb19e8a32405947709e21.jpeg

风靡日本的相亲真人秀《亿婚》,

5个想要加入豪门的年轻女性识别真假富豪

 

婚后不久,可奈那位费尽心思嫁过去的高帅富丈夫却得了抑郁症,不仅工作丢了,还不得不回老家休养。丈夫希望可奈能够陪伴在自己身边,但可奈却对离开东京,去乡下和婆婆生活同住无法忍受,于是带着孩子寄居娘家。

 

丈夫在可奈的眼里等同于豪车、豪宅、稳定富裕的生活,作为妻子,她唯独没有爱和责任。

底层逆袭的女孩

 

翔的女朋友宫本珠绪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她来自冲绳小渔村,由单亲妈妈洋子抚养长大。珠绪相貌普通,没有学历,举止粗野,可她的性格非常阳光,有一种可贵的“钝感力”。

 

珠绪因为由美子的羞辱,决定奋起努力,势要考取医学院和翔结婚。她立下志愿,并且一边打工一边努力复习。

74c23554e86a42c7addf57dbf8eeda40.jpeg

日影《垫底辣妹》,超励志逆袭少女的故事

 

回过头来看妈妈洋子对珠绪的态度,她自始至终都非常支持孩子的决定,她对珠绪的态度一以贯之:无论是选择打一辈子工,还是要当医生,“只要过着自己认为对的人生就好”。

 

最后珠绪逆袭成功,考取了医科大学,拿到了迈入上层社会的入场券。但遗憾的是,如此正能量的珠绪最后和翔分道扬镳。“我只要跟努力上进的人在一起就感到窒息。”翔说。

 

 翔的母亲和珠绪的母亲

 

翔这种“丧”到骨子里的性格,与个性和社会环境有关。但从书中的细节也可以看出,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和他斗志昂扬、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也不无关系。书中一个细节,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你看,和现在的大多数家长一样,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跟由美子一样,教育儿女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人生的平衡,满足自己向旁人夸耀的虚荣面子,拿孩子去保障未来的利益而已。

 

对比由美子,身处底层的洋子,在女儿珠绪努力考大学却遇到了很多阻碍时,对女儿说:“人总会有些怎么努力也干不成的事情。有梦想是好事,但是中途如果发现还是不行,那就尽早说出来,没有人会责怪你,笑话你的。”

这种不去灌输成功论,让孩子自然生长的父母们,在看似消极地处理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背后,其实是无限的爱和理解,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值得尊敬的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

和被别人安排着度过自己人生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内心有足够的爱,反而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充满了生活的力量。


父母应该做园丁而不是木匠

 

我们在教育子女时,难免会想象他长大后的人生:考进大学、成为专业人才、收获美满的家庭,并会朝着设定的大致目标进行教育规划。乍一听似乎没什么不对,就像小说里的由美子,想把儿子培养成医生,希望女儿能嫁得好人家,日常也会如此教育孩子。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很奇怪,亲子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不会说,希望他3年后变成什么样,但却在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中却会有这样的期待。

 

UC Berkeley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Alison Gopnik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几十年。她提出的观点是:儿童不应该被特定的技能培养得像成年人一样,而是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更多的玩耍和创造的机会。不同于自己的父母,也与其他人不一样。

Alison Gopnik因此把家长分为“木匠型”和“园丁型”两个类别。

“木匠型”父母,可以理解为,脑子里想好要养出个什么样的孩子,然后一点一点培养雕琢。如果想养成李云迪,那就每天吃饭睡觉之外全部练琴。

而“园丁型”父母的养娃思路,是给娃提供阳光雨露,让娃自然生长。娃如果喜欢钢琴,家里不差钱就找大师教;但如果没兴趣也绝不勉强。就算娃有啥稀奇古怪的爱好,只要不伤天害理,影响社会稳定,就尽量支持。

想象一下,Alex有木匠房,也有花园,对比木匠和园丁的不同之处:
在木匠房,你可以控制一切。但是在花园中,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如天气、下雨、会吃掉植物的兔子、湿度、形状、大小、颜色等等都不能完全控制。
木匠工作有计划,按照操作手册执行。对于园丁,植物总在自己悄悄生长,虽会有杂草,但是惊喜会让你觉得除草等看似烦心的工作是值得的。

 

4cfc7f419112cd591786c16a0f57ff3b.jpeg

Alison Gopnik

“木匠和园丁”的对比,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每天都会上演。中产家长认为孩子是可以被家长被打造成某种特定的形象——通过培养他们正确的技能,读对的书,从而定制一个“合乎期待”的成年人。

现在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非常舍得投资,几万一次夏令营;一年好几个兴趣班;培养1-2个特长;智商、情商、财商、逆商……一”商“都不能落下。不是说这样的投入不好,但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自我觉醒,凭借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大多又源于外在的”成功“标准,那么这些努力从根源上就错了。

这样的父母或许会培养出资质不错的孩子,但他们是否能获得幸福就不得而知了。小说给我们的两个示范,翔和可奈,恐怕就是“木匠型教育”糟糕的“产物”了。

“木匠式”父母的伤害还不仅如此。显而易见的是,在养育过程中,家长和子女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和紧张。作为独立个体的子女,有自己的意志和成长规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

52e1bb3f06555e36855233b71c2268eb.jpeg

Alison认为,作为家长更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保护的环境,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环境身上。成为“园丁式父母“,你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丰富、养育的环境,同时也是有变化的、多样性的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在这里很多事情都可以发生。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培养一个孩子是相当困难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如果是逆水行舟,我们只要把握好方向,迂回前行就足够了;如果狂风骤起,可我们又想停留在原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抛锚。

面对朋友圈的各种晒娃,做父母的能做到坚持初心,即便没有任何外界的认可,依然放手让孩子在广大世界里探索,决不是件容易事。但我相信,园丁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有种木匠模式下长大的孩子难有的幸福力和生命力,这种“成功”才是最重要的ec40967b91a22a2c5d51b4008680f90b.jpeg

-end-

  

7ce035b0f3ed51cc3db192a1ddbbf9e8.jpeg

推荐我们另一个不错的微信号:这才是美国。↓↓↓

219d325f57ce1a44f964cc1584c8f8fe.jpeg

【读完,如果认为有意思,动动手指点52e0fd2eedd5757faeca6111d641bb2d.gif并传播,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