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孩子们在一起。用过日子的态度,去做东西。
——小野哲平
小野哲平生长在日本的经济泡沫时期,虚假繁荣时代让他深感压抑不适,想逃离,却一不小心撞到了艺术的怀里。20岁起去冈山备前地区学习陶艺,这一做就是40多年。
年少时的小野哲平,正赶上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整个社会处在一种虚假繁荣和持续亢奋的状态。他越长大,越感到与成人世界的疏离,身心“对外界毫无理由的管束和压力产生警觉”,觉得很不自在。
他迫切想要摆脱这种束缚,他相信艺术可以给他自由。在连续三次报考美术大学落榜后,20岁的他前往冈山备前地区学习陶艺,从此,把他的不安揉进了泥土,在火中煅烧,寡言的他有了自己的语言。
那时他总是双眉紧皱,目光凛然,让人怀疑“这人是不是正在生气”。他把电线埋进泥土中,将器形设计得粗糙扎手或是重得根本拿不起来,他用激烈的手法表达着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反对核电、反对商业媚俗,亦或挑战茶道瓷器的传统权威,张扬而尖锐。
粗犷的外形和圆盘上独特的铁绘图案,使作品有一股威严凛然之气。
强烈的肌理,像要把人的手割破。回头看当初的自己,他说,那是他“羞惭的二十岁”,“就像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耍性子。”但谁不是一点点长大才变得平和包容呢?幸运的是,他在最灰暗最压抑的日子里,找到了与世界沟通的方式,被艺术所拯救。
这里是日本高知县谷相村,浓密的树林、连绵的梯田中间,掩映着几处日式民居。清幽静谧,很有日剧《小森林》的即视感。
日本陶艺师小野哲平的家就坐落在眼前这座山坡上。左侧冒着炊烟的房子是他的工坊,中间是妻子早川由美的布艺工作室,右手边是他们的家。
他说:“我们的身体里住着远古时期的土人,当我们拿到器皿时,会唤起我们心里远古时期的一种情感。”
她也说:“你我都是颗种子,是自然的孩子,从泥土中来,也要回到泥土中去。”
他们享受着扎根于土地的日常,像两个回归母体的孩子,安心且踏实。从泥土和生活中获得的力量,也通过手作的器物传递给更多的人。
1984年,他第一次出国旅行,带着妻子和当时只有一岁的儿子去了泰国,之后每年他们都会去泰国、老挝、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旅行,在当地生活,制作器物,有时甚至会待上大半年。
在异国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一些内心充满信仰,生命和土地紧紧相连的人,看到了不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拥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深受触动。他找到了长久以来被忽略的东西,那是生活的本质。
从1998年搬来这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近20年。砍柴、耕田、养蜂、喂鸡,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缝的衣服,喝自己做的茶,院里有花,屋后是果园,身体力行的“耕食生活”里,每一天都真切地度过。在自然的簇拥之中找到生命的本质,心性也随之改变,决意做出能包容对方的东西,传递温暖的态度。
生活在山间,双脚踩在泥土上,迎面走来的每个人都是熟悉的面孔,让人心生安定;会因收获而喜悦,因坏天气而沮丧,也会因为遇到蛇虫蚁兽而紧张、害怕;能更敏感地察觉到四季更替和自然的变化,也能更深切地领悟到平凡生活的美……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慢慢打磨着小野哲平的心性,并由此投射到他的作品里。
古朴原始的造型,浑厚粗犷的质感,朴素深沉的色泽,他做的器物温和中饱含力量。这力量源自大自然,也源自他的内心。
阳光温热,岁月静好,树影婆娑下,两人静静端坐,自有一种不动声色的美感。
某天,当你捧起他的器皿,一定也会触摸到这力量,它发自内心,由土而生。
也许我们没有小野和早川的阅历,也许我们还未遇到携手一生的良人,但依然可以学习他们的用心经营生活和爱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