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本文共1888字,阅读需3分钟
3月19日,日本政府召开专家会议,对当前日本疫情进行分析,提出下一阶段的应对建议。应该说,在日本朝野各界的高度重视下,日本疫情基本稳定,总体局面可控,日本社会民众的抗疫意识为政府顺利实施抗疫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鉴于城市确诊患者数量呈增长趋势,如果今后不明感染源患者持续增加并向全国扩散,将不排除爆发式感染、疫情大规模流行的可能。
防疫措施到位,疫情总体可控
自日本本土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以来,日本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要求全国公立中小学停课至春假结束,号召延期、停办大型文体活动,企业错峰办公、远程办公。《新型流感等对策特别措施法》修正案获参议院通过,为日本依法防疫奠定了法律基础。
图片说明:3月12日,在日本东京,一名戴着口罩的男子经过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附近的五环标志。 (来源: 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具体而言,当前日本主要实行以下三大防疫政策:一、集体感染及早发现、及早应对。一旦出现集体感染,立即要求相关人员进行隔离,避免发生再次传染,并密切追踪其健康状况。此次专家会议报告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3月13日发表讲话,对日本这一应对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谭德塞称,与有的国家疫情大规模爆发、死亡患者数量居高不下相比,日本保持着较低的确诊率和死亡率,要归功于这一及早发现、及早应对政策。二、救治重点向重症患者倾斜。目前日本对于新冠肺炎病患的救治,主要采取重症患者优先原则,要求无症状或轻症患者居家隔离(通过电话密切关注其状况),尽可能将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三、减少市民不必要的外出。此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经号召日本国民减少外出,此次专家会议更是指出,人口密集、流动性高的大城市发生爆发式传染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以及近距离交谈极易造成病毒传播,呼吁国民尽量避免进入以上三种情形同时存在的场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防疫举措社会效果明显。日本确诊患者数量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1日凌晨2时,日本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16例(含包机归国人员),累计死亡35例。在此前感染人数全国最高的北海道地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并于3月19日宣布解除紧急状态。与欧洲疫情大规模爆发、确诊人数急剧增加相比,日本目前看似比较平稳。
危机四伏,形势不容乐观
不过,就日本疫情的发展形势而言,不容乐观。首先,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日本持续扩散。截至当地时间20日,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已有39个出现确诊病例。除北海道之外,爱知县、东京都、大阪府、兵库县已成重灾区,这四地确诊人数约占日本全国总确诊人数的五成。兵库县、千叶县、群马县相继出现老人院、幼儿园等集体感染事件,造成多人发热隔离。东京都、大阪府和兵库县部分城市相继出现感染路径不明的新增确诊患者,为此,19日傍晚,大阪、兵库两府县知事均发出通知,要求市民减少两府县之间的往来流动。
其次,如果疫情出现大规模流行,日本现行公共卫生体制将难以承受其重。从全国范围来看,能够切实指导应对集体感染的防疫专家人数较少,同时辅助其工作的医疗人才也存在明显不足。此次专家会议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如果日本出现大规模流行性疫情爆发,重症患者大量增加,恐将出现人工呼吸机不足,地方医疗体制崩坏的后果。
图片说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来源:新华社记者杜潇逸摄)
最后,核酸检测门槛较高,引发民众广泛的不满和担忧。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如果患者出现感冒症状或持续发热四天且体温在37.5℃以上,同时伴有强烈的倦怠感或呼吸困难,得到保健所同意,才有可能到指定医院就诊检测。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3月18日日本医师协会公布了核酸检测调查报告,该报告表明,2月26日至3月16日,全国26个都道府县共发生290起拒绝核酸检测申请事件。检测难已成日本民众热议的话题。2月中下旬,熊本县一位女护士第三次就医才获核酸检测,结果拖成重症;3月18日,兵库县神户市一家私人诊所所长平佐昌弘因接触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怀疑自身也被感染,申请核酸检测遭拒一事在日本社交平台上引发网友热议。3月11日,日本资深媒体人矢野寿彦撰文指出,日本核酸检测数低于其他国家,引发民众不安和质疑。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山口二郎更是犀利指出,日本政府有通过少检测的方式压缩确诊患者数的嫌疑。
新冠疫情在日本爆发以来,日本政府始终试图以一种温和的、尽量将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压至最低的方式进行应对。但是,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进一步蔓延和日本民众与日俱增的担忧和质疑,日本政府恐怕需要摒弃“两全其美”的美好想法,采取更为积极果断的措施。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孙盛囡
编辑:忆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