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及随后“迷失的20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和日本作为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日本的这一段历史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和“前车之鉴”。

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从奇迹与“下台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均经历过经济增速年均逾10%的增长奇迹,也都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年均10%左右,在七八十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90年代以来再下降到年均接近零的水平;而中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也告别了之前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速,进入6%~7%的中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投资和出口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持续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也为两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给本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伴随着本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资产泡沫化的隐患。

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大规模海外投资以及金融业放松管制等方面,中国也日益呈现与当年日本相似之处。

从整体来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了解和借鉴日本发展历史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似曾相识的资产泡沫

如今,中国也正面临着当年困扰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

1989年年底,日经指数创下38957的高点后泡沫破灭,日本股市从此进入漫长熊市,房地产市场在稍后一两年也步后尘进入熊途。

而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及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后,人们对于股市的暴涨暴跌已经心有余悸,但是房产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一直是政府行政工作的重点。

近几年我国在主动控制金融杠杆、消化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金融机构,银行、信托、保险、券商都有一些公司牵涉其中。

在行政化处置向市场化处置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典型案例的风险处置引起了舆论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比如:

哪些问题机构不该救助,救助的同时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公共资金在何种约束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如何保证公共资金的安全或尽可能降低公共资金的成本,存款保险金应该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央行和财政部在问题金融机构救助中应该如何分工,如果将来发生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政府救助的情况时怎么办,如何通过救助尽快恢复金融机能等……

对于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在看日本当年的经历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以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与启发。

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不以成败论英雄

观点一

在对日本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类观点注重强调中日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土规模、城乡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力度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认为中国不可能遭遇和日本一样的泡沫经济问题或是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没有借鉴意义。
这种观点我们并不认同,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同,历史上也不会有两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简单强调不同点而无视相似性和共同规律研究,甚至放弃学习这么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观点二

同样,也有部分观点满足于一些学者总结出来的结论,比如把日本资产泡沫的出现和破灭简单归咎于“被迫”接受《广场协议》,让货币快速升值,或者还有随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早的利率市场化,并认为中国只要不犯这些错误就足以避免走上日本经济的“老路”。

这恐怕也是一种过于理想的判断。

事实上,日本资产泡沫的出现和破灭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各种各样盘根错节、彼此关联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影响。

时至今日,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论,也仍然有许多困惑有待厘清。从曾经全世界普遍看好的“日本奇迹”,到后来“迷失的20年”,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这样的剧变,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是否存在走上另外一条持续繁荣道路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不仅使其他国家的学者陷入困惑,日本学界自身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在种种学术争论中,如果缺乏足够的关于当时具体历史事件和过程的记录资料,那么争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对外国研究者而言尤为如此。

当然,如果站在当今的时点,给出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对于当时历史的亲历者也并不公允。

比如回看1992年日本大藏省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评估,当时日本的银行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时,大多要求以土地作为抵押,似乎很容易看出当政者低估了后续房价下跌的影响,对金融系统危机的认识和把握不足。

然而中国的房价在10年前就不断有海内外经济学家看衰,在房产泡沫的质疑声中房价又不断上涨了数倍,我们的金融部门和管理层这10年及现在又该如何看待和判断我们的房地产业为好?

就像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说过的,评价战役指挥的得失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还原到当时的环境、资源和信息条件下来观察和评判。

我们相信,要想了解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监管政策应对是否恰当,金融机构做错了什么,也必须回到彼时彼地,通过大量原始资料的整理,还原当时的市场条件、国内外环境和金融经济情况,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才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该书作者西野智彦致力于站在“当政者”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式的表述方式,展现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博弈,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政治人物的应对和互动。

可以说,这本书以详尽的调研和细腻的文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泡沫前和泡沫中,分析重点几乎都放在日本资产泡沫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规避泡沫的发生。

该书则聚焦于资产泡沫破灭后,政府管理部门如何收拾随之而来的混乱局面,以及在市场形势不断恶化、对金融机构的实情了解不充分、信息滞后的情况下,如何帮助金融机构摆脱各种困境,如何周旋于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之中。

此外,相关人士在对金融政策进行斟酌决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选情和政治人物的干扰,甚至还必须考虑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导致不断修改方案,疲于应付。

事实上,几百年来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一直与经济泡沫的不断出现又破灭相伴而行,但泡沫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比如同样是大型资产泡沫,1929年的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导致了全球经济长期萧条,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但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却只造成了经济短暂且较轻微的衰退。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就一直认为,泡沫无法避免,管理当局也很难较好地预测泡沫和控制泡沫,最重要的是泡沫破灭后如何有效应对

如果说中国的资产泡沫形成已是既成事实,未来的泡沫破灭恐怕也将难以避免。

对于中国现在来说,更重要的大概不是争论经济有无泡沫,泡沫有多大,我们应该花更多精力,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泡沫破裂后的应对措施上,尽量减少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失,也尽量规避政策应对可能发生的错误,让中国经济顺利地迈过这个坎,避免像日本那样出现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该书在这些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借鉴和帮助。

投资是一个喜欢历史的行业,规律时常隐藏在历史和案例中,正如马克·吐温(Mark Twain)所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本文摘自《日本的迷失 · 真相:1988》一书序言,作者杨东为兴证全球基金牵手公益特邀顾问,宁泉资产执行董事,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书。

新书上架丨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西野智彦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